晴時多雲

社論》不要忽視六成沉默的聲音

勞基法再修正歷經強力抗爭,終於完成初審,雖然暫時止息紛擾,但未來的審議過程勢必仍有一番苦戰。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此次修法過程,除了在野黨監督制衡、強力杯葛之外,扮演街頭抗爭主力者,乃是一群同質性高、抗爭手法類似、為數不多的抗議人士。其旗幟鮮明,洋溢激情,手段激進,卻缺乏嚴謹的論述與正當性訴求,以致從之、附和者漸少。

台灣經過二、三十年上下匯流的改革,成果非凡,體制造成的不公不義已大幅降低,每位國民立足點的平等,明載於憲法與民主制度之條文與慣例,因此,推翻體制的訴求已然失去了號召民眾的吸引力。近年來,由於台灣經濟呈現下滑趨勢,薪資所得倒退,而全球化的發展更打造出「世界是平的」之競爭平台,台灣企業備受新興市場追趕的壓力,部分民眾淪為職場魯蛇,抗爭訴求因此轉而以經濟為主,尤其涉及弱勢者的艱難處境,不論理性或感性的主張,皆可吸引國人的共鳴。例如反服貿的太陽花學運得到數十萬人的參與,更獲得絕大多數民眾的同情與支持,最後產生外溢效應,造成藍營在選舉上的全面翻船,而承接改革期待熱情的民進黨與新興力量則獲得壓倒性勝利,贏得全面執政的優勢。

勞基法再修正歷經強力抗爭,終於完成初審,雖然暫時止息紛擾,但未來的審議過程勢必仍有一番苦戰。(記者簡榮豐攝)

換言之,政治訴求固然失去了號召力,但只要訴求得當,維護民眾權益,經濟性抗爭的力道同樣也可捲起千堆浪,衝破黑箱與陰暗,成為社會的進步力量。由此觀之,勞基法修法抗爭之所以無法引起社會迴響,參與街頭抗爭者並不多,尤其反對聲音主要在特定的網路中流傳,跟民調高達六成的支持率,形成強烈的反差。探究箇中緣故,並非經濟性訴求難以爭取到群眾的參與,而是其立論、主張、口號與抗爭手段,在在與國人的認知截然不同,以致形成少數人自拍式的抗爭活動,與整體社會的主流民意漸行漸遠。

其實,近年抗爭活動日趨寥落,主要是抗議訴求與實際世界脫節日甚,無法切中社會與產業生態,只活在教條構築的虛擬世界中。抗爭者長期脫離產業,不但對各行各業的作業型態日漸生疏,對於物聯網、人工智慧、自動化、大數據等新主流科技更是格格不入,因此意圖以一套僵化的法規套於其上,引導政府力量而非市場機制干預既有的產業秩序。殊不知,現代的產業活動講究彈性與效率,企業的決戰往往決勝於一瞬之間,唯快不破,一旦稍有遲疑,無法迅速回應,自然會被對手擊倒,遭到市場淘汰。而台灣早期的高度經濟發展,亦是取決於企業對全球市場快速反應的典型案例,可惜,近年的勞運卻反其道而行,常以保障勞工權益為名,鼓吹制訂牢牢綁住企業彈性的勞動法規。

勞團批判勞基法再修正是修惡、偏向資方,會把例外變成原則,將極端變成常態,如此說法完全禁不起檢視。坦言之,勞基法所以必須再翻修,乃是要給予特定行業與企業彈性,滿足其生產需求,而如此鬆綁更有層層的嚴苛把關。本質上,一則週休二日原則不變,大多數上班族在修法之後不會受到影響;再者,工時也不會延長,加班總時數也沒有放寬。同樣的,除了應用於特定行業,大多數勞工的慣性作息亦不致有所變動。而且,以勞團提出的極端案例,以現在勞檢無所不在的威力,只要提出檢舉或爆料,即足以讓惡老闆受到嚴懲。在四不變的原則下,何來修法將倒退三十年的說法?

從近年的抗爭看來,若主其事者無法提出有力論述及正當性訴求,只會在一些枝節上大做文章,例如功德院,那麼抗爭看似壯烈,實際對抗的是不存在的惡魔,將造成社會的對立。而抗爭手法看似具有巧思,卻偏離主題,徒然使嚴肅的抗爭淪為膚淺的文創表演。健全的民主社會需要理性、有力的監督制衡,街頭抗爭若未走偏,將是全民之福;不此之圖,社會失去了重要的制衡力量,將帶來全民皆輸的結局。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