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勞基法彈性化 確實需要醫師把關

◎ 陳秉暉

日前職安署傅還然前署長,以「勞基法彈性化 讓醫師把關」為題投書,表示此次勞基法修法所引起的勞工健康衝擊爭議,應將備受質疑的把關機制交給職業醫學科醫師,希望透過職業醫學科醫師的專業評估,同時兼顧彈性與安全的需求。筆者身為職業醫學科住院醫師,十分贊同傅前署長的意見。

職業醫學科醫師於職業健康服務時,確實針對部分高風險工作會進行風險評估,判斷勞工是否適合從事該工作;對部分高風險勞工,也會針對其個人與工作狀況,給予生活型態改善與工作環境改良的建議。若能將職業健康服務落實於職場中,確實能解決許多職業傷病的問題。

然而,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根據勞保局的勞工保險給付統計,從2012年起,每年因為罹患「職業相關腦心血管疾病」而領取勞保傷病、失能、死亡給付的人次,分別有92、68、67、83、68人次,顯示即使勞動部從2012年職安法修法後啟動「過勞預防條款」,要求職場必須特約或聘請職業醫護人員從事上述工作,但台灣勞工仍持續暴露在過勞風險中,且尚未有明顯好轉的跡象。

追根究柢,即使傅前署長於任內大力推動職業健康服務制度,嘉惠台灣勞工甚多,但不可諱言的是,我國職業健康服務制度即使成長迅速都仍尚屬稚嫩,許多勞工人數較少的中小企業,甚至根本尚未被法規要求要特約或聘請職業醫學科醫師,然而這些企業的勞工卻也正是此次修法最可能受影響的一群。

同時,職業醫學科醫師的角色,也絕對不只侷限於一個個在職場守護勞工健康的個別醫師,作為最清楚工作與健康關聯的醫師,在面對勞動政策時,自然應該要有更積極的作為去保護勞工的健康。

1847年,社會醫學之父Rudolf Virchow醫師,受普魯士政府委託,調查某鄉村的嚴重傷寒爆發,調查結束後他向政府建議一連串徹底的政治、經濟及社會改革,並認為疾病的病因是社會制度的問題,甚至留下了「醫學是一種社會科學,而政治只不過是較大規模的醫學」如此名言。

循著如此積極參與社會的社會醫學脈絡,筆者參與共同撰寫的「勞基法修法勞工健康風險評估報告」(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wnyWEfmOmlznYi-uaMKY1iX3sfVgrZ-K/view),已在12月5日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所舉辦的記者會上公布,這份報告彙整20多篇國內外研究,指出此次勞基法修法對於勞工的健康衝擊,包含增加過勞風險、工作事故增加、肌肉骨骼疾病增加,以及睡眠、疲倦、病假、工作壓力等其他影響,而且對於此次修法的訴求對象─有急單等臨時人力需求的中小企業、高工作事故風險的製造業和運輸醫療等安全敏感產業,這些影響更為顯著且重要。

身為職業醫學科住院醫師,自然要努力盡責捍衛勞工的健康與福祉,面對此次勞基法修法,筆者固然看到職業健康服務的重要與不足,但在更大層次上,當然也沒有道理去坐視勞基法修法所造成的負面健康效應,所以勞基法彈性化確實需要醫師把關,無論是個案的把關,或是法案的把關皆然。

(作者為勞基法修法勞工健康風險評估報告撰寫人,職業醫學科住院醫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