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明敏
因為前總統一席談話,各界震驚譁然。有的以為禮物從天上掉下來,鼓掌歡迎;有的認為老人癡語,一笑置之;有的認為其已投入許信良、施明德等行列,等閒視之;有的指摘其前後矛盾,不懂邏輯;有的謂忽進忽退、忽左忽右、忽「統」忽「獨」,又忽「不知所云」,乃其一貫行徑,不必少見多怪;愛惜其羽毛者,卻啞口無言,搖頭嘆息。不論如何,在民主國家,卸任元首對其後繼者所作所為,事無大小,不時公開嘮叨不休,確屬異例。經過這番無聊騷擾,恐怕有些善男信女對於「台灣獨立」和台灣「國際地位」的了解,發生錯亂,故簡述我見,供作思考。
(一)甚麼是「獨立國家」?
一般都說,一個國家必須有領域、人民和政府。但有這些要素未必都是「獨立國家」,如台灣各縣市。要成為「獨立國家」,除上述三個要素外,還需要在法律上有「獨立的權力」。亦即「完整」而「排他」的主權。台灣自一九四九年迄今確享有這種權力。其政府好壞不談,已有「獨立」的事實。問題在於國民黨的統治架構、國家政策、對外關係以及價值觀念完全否定這一事實,其憲法仍認台灣為中國的一角,以與中國合併(「統一」)為終極目標,在國際關係上也否認自己是「獨立國家」,堅持是他國的「一部分」,強迫人民接受「台灣不是獨立國家」的觀念。如此,一個政治共同體,久已有獨立國家的事實,卻在國內外拚命否認之,真是古今最大的奇觀。政黨輪替以後,新政府及認同台灣者,還在這種歷史性羈絆之下,苦悶掙扎著。
(二)「正名」「制憲」「國家正常化」「以台灣名義參加國際組織」不是「台獨」?
推動上述運動不外是要使「事實上獨立」的台灣,擁有名實相符的憲法,脫離大中國主義的陰影,成為正式的「法理上獨立」的台灣,也成為國際社會正常的成員。這是最合理急進的「台獨」運動。若一方面推動之,另一方面又堅稱與「台獨」無關,那是智商問題了。大家希望這種運動不光是喊口號,要提出具體可行的辦法,說明在現行制度之下、在國會反對黨多數控制之下、在大多國家懼於中國淫威不敢支持台灣之下,如何達到上述目標?喊口號容易,提出具體可行辦法難矣。
(三)「中華民國主權獨立」不是「台獨」?
國民黨主張「中華民國主權獨立」,卻反對「台灣獨立」。但是所謂「中華民國」所統治的只有「台灣」而已,所以所謂「中華民國」與「台灣」乃指同一空間,兩個名稱,應可以相互通用。「英國」正式國名為「大不列顛與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南韓」為「大韓民國」,「北韓」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但皆稱「英國」「南韓」「北韓」獨立,他們並不反對,因為地名與國名彼此通用,極為普遍、自然而合理。國民黨則大大不同,一聽到「台獨」便立刻抓狂,人民也長期受洗腦,只知癡癡地「反台獨」,不察覺「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等於「台灣獨立」,其涵義完全相同。
(四)「維持現狀」不是「台獨」?
據報,台灣人口多數贊同台灣「維持現狀」,但要知道這就是贊成「台獨」,因為「現狀」就是「事實上的台灣獨立」,目前中國似也要「維持現狀」,但在拚命急速擴軍,等到它有強大軍力,必欲以壓倒性武力征服台灣,「變更現狀」。目前許多歐美國家最頭痛之一,是中國人的偷渡入境。那麼多中國人,冒著生命危險,負著終生都還不完的借款甘願在外國中國城過著奴隸般的生活,也不願活在「祖國」,中國人民拚命要跳出中國,台灣的大中國主義者卻拚命想把台灣人民推入那個中國,變更「現狀」。
(五)多數國家不承認台灣,怎能「獨立」?
依國際法的一般原則,一個國家存在與否,並非依靠他國承認與否。這個原則被確認於「美洲國際組織」憲章裡。依其第十二條「一國的政治存在,與他國承認與否無關。縱未獲得承認,每個國家都有權維護其完整獨立」。當然每個國家都想得到較多國家的承認,但縱使不能如願也不影響該國存在的事實。多數國家因為中國的威脅誘惑,不敢承認台灣,但台灣作為獨立國家儼然存在,沒有正式外交關係,確有極多不方便,這是國際現實,也是為維護民主和自由要付出的代價。這種不方便的發生,不是因為台灣不是獨立國家,而是台灣與那些國家沒有正式的外交關係。
(六)「主權」觀念已經落後,還需主張台灣「主權獨立」?
有人謂現今已是「世界村」時代,談主權已經落伍,台灣也不必強調其「主權獨立」。這種想法與現狀脫節太遠。一九四五年聯合國成立時,其會員國(即「主權獨立」的國家)有五十一個,到了現在增加了四倍,近二百個了。這表示各地人民陸續獨立起來,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其主要原因是許多地域人民,因其政治地理環境、歷史經驗、意識形態,為了本身的權益,欲直接參與國際事務,分享地球資源,不願由別人作主或替代,任何國際組織都是各國基於本身利益,自願限制其一部分主權而參加,不是被迫的。可以隨時退出而恢復其主權的完整。國際組織不是在主權國家之「上」(above)的世界政府,而是獨立國家之「間」(between)的自由結合,在可預見的將來,「主權」仍繼續為國際關係的根本基礎。
台灣人民所面對的考驗並不是前總統一再豹變,而是我們要將自己的命運把握在自己的手裡,這個決心有無堅定,為維護得來不易的自由民主,這種覺悟和勇氣有沒有充分堅強。
(作者為前總統府資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