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雙北赴中設辦事處? 打錯算盤!

◎ 劉一德

幾天前,台北市長柯文哲承認有規劃在深圳設立辦事處;新北市長朱立倫也表示願推動設立駐北京辦事處。但赴中設辦事處涉及主權象徵,並非地方政府自治事項,亦非事務性機構。正值中國十九大剛結束,雙北市長不約而同拋出此敏感議題,動機可疑。

兩岸互設機構係馬英九在二○一五年「馬習會」上提出,二○一六年積極溝通並獲初步共識,要不是國民黨輸掉政權,恐怕早已完成。台灣在中國設置辦事處,對於民眾在中國經商、求學、旅遊及從事各種交流的權益保障,具有重要意義。但如看香港的歷史,中港互設辦事處,就是香港被中國併吞的最後一哩路。

兩岸開放交流三十年,除了「海基會」、「海協會」具備經貿、文化、教育、社會交流、辦理旅行證件、緊急協助、通報與人道探視、文書驗證等功能之外,經貿團體互設辦事處早已不勝枚舉,如台灣外貿協會、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旅行公會等,在中國都設有辦事處。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海貿會在台北亦有辦事處。如加上包括刑事犯遣返、食品安全、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投資保障等等協議,台灣民眾在中國從事各種交流的權益保障機制,不可謂不足。

據海基會統計,一九九一年至今,台灣民眾陳情總計七千五百九十九件,其中經貿糾紛三千八百八十五件;人身自由請求協處三千七百一十四件(殺害一百二十件;失蹤五百五十一件;限制人身自由一千零七十一件;搶劫、傷害、勒索、恐嚇等一千九百七十二件),以上還不包括統計黑數。足證台灣民眾與中國交流不受保障,並非辦事處不足,而是中國以意識形態掛帥,欲假藉交流併吞台灣的本質問題。

事實上,太陽花學運後,中國顯已體認到兩岸交流以來,居中獲利的台灣人只有紅頂商人及買辦型權貴,中小企業者及一般民眾非但未能雨露均霑,反而是台灣經濟不斷下滑的受害者;難怪兩岸愈交流,距離愈遠。因此,去年台灣政權全面輪替之後,以國民黨為主,往來兩岸的政治掮客,不復過往受到中國的青睞,影響力驟降。此時,雙北市長有默契的提出赴中國設辦事處,搶當新買辦,企圖以地方包圍中央,對蔡總統施加壓力,配合中國統戰的政治目的極為明顯。但不要說台灣民眾不買單,恐怕連習近平也不樂見。

(作者現任台聯黨主席)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