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讓正能量帶動台灣社會

近年台灣政經發展陷入僵局,改革與保守力量糾結纏繞,民粹聲音常掩蓋主流民意,導致前進沒有方向可循,倒退亦無後路,在內鬥中虛耗,原地踏步。其實,多數人並非不知要往何處去,奈何少數網民鄉民據有發聲平台,聲量被無限放大,而其意見激越高亢,情感甚於理智、專業,更為了凸顯道德形象,不但以批判為常業,且扮演改革路上的攔路虎。當執政者鼓起勇氣、修正勞基法新法錯誤,力推稅改時,他們一路上都設置關卡路障,以致改革步履蹣跚,險象環生。

一個國家民粹聲音的高低,經常反映其政經結構與處境。國家若處在經濟飛快成長的進程中,人們眼中所見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如何打拚,一起把餅做大,便理所當然成為大眾奮鬥的目標。此種社會進步的動能來自於成長多於分配,充滿了正能量,中堅力量穩固,民粹聲音自然消退,失去輿論市場的影響力。但是,當繁榮褪色,經濟低迷,薪資、所得停滯甚至倒退,則在成長無望之下,多數人必然將追尋的目標置於財富的分配而非創造,於是便出現打著分配正義、照顧弱勢之名的民粹訴求,要求平均分食現有之大餅。這樣的社會充滿了仇富反商的民粹,政客、名嘴爭相扮演羅賓漢劫富濟貧的英雄角色。

上述的衰敗景象並非憑空虛構,其實就是當前台灣社會沉淪軌跡的寫照。這些年,台灣經濟成長動力衰竭,振翅無力,部分人在生存線上奔波以求溫飽。社會於是充斥了憤世嫉俗,對抗既有政經建制的氛圍,而最具有煽惑力口號便是講求分配的公平正義。然而,公平正義要得以落實,必先有經濟的高度發展,方可產生足夠的資源保障社會各階層的基本權益及超越生存線的物質需求。換言之,公平正義是目標,經濟發展則是彰顯此一目標的手段,彼此並不互斥,而是相互依仗。如果相輔相成,則可以享受雙贏的果實,若是彼此衝突,依歷史經驗可知,最後必然淪入赤貧的悲慘世界。

偏偏現下的台灣,民粹當道,主政者由選舉起家,多數難有堅定的執著,與之對抗,往往明知該為而不作為,向少數人取悅討好,改革遂成了以最嚴苛的標準綁住所有人的反改革,特別是將資方、有錢人當成投機份子、慣老闆,若沒有嚴格限制,他們必然會剝削勞工與弱勢,於是世上最嚴苛的勞基新法因而誕生,彷彿將最需彈性、最具創新的現代產業綁在近半世紀前工廠法的規範上。而現行稅制部分規定也源起於仇富心態,將高稅當成對付有錢人的武器,因此個人綜合所得稅最高級距稅率調升為四十五%,兩稅合一抵扣率減半,股利除了另外繳交二%健保補充保費外,再併入綜所稅申報。不但投資人被剝了幾層皮,且外資的股利所得擁有分離課稅的優惠。如此一國兩制、內外資不同的稅制,終於造成台灣股市幾乎操控於外資,台積電之類績優企業股權落入外國人手中的惡果。因此針對勞基新法與稅法的再翻修,不但展現了執政者知錯能改的勇氣,更可為台灣暮氣沉沉的社會經濟氛圍注入一股暖流朝氣。殊不知儘管此種改革具有極大共識,但在民粹當道的台灣,卻面對強大的阻力,而反對的理由並非出於專業或現實需要,而是以偏袒資方或有錢人的莫須有罪名,企圖力擋改革的落實。

真正繁榮與公義的社會,必須落實成長與分配,但成長是播種、耕耘、灌溉,而分配則是收成,缺一不可。民粹當道的社會偏執分配一方,全然不顧促進成長所需的努力,因此訴求固然冠冕堂皇,最後卻一無所獲,既扼殺了成長,也讓分配無所著,淪為雙輸的結局。台灣當前必須推動很多改革,才能脫胎換骨,加快成長腳步,但執政者能否以正能量帶動台灣社會,毫不退縮,或是昧於事實,向民粹妥協,且讓台灣人民拭目以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