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院士設陷阱,媒體跳坑?

◎ 吳海瑞

中研院日前舉行「臺灣經濟競爭與成長策略政策建議」記者會,聯合報以《三隻經濟黑手 台灣再陷失落的十年》頭條報導,另些媒體則引用發表人之一王平院士的談話,以《台灣恐落入「中所得陷阱」》、《深陷在「中所得陷阱」中的台灣?》大作文章。

中研院日前舉行「臺灣經濟競爭與成長策略政策建議」記者會。中研院院士王平。(記者吳柏緯攝)

所謂「中所得(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世界中等水平之後(約為一萬美元),若因工資上漲等成本因素,相對競爭對手不利,而又未及時進行產業升級時,成長將會停滯。

根據IMF的統計,台灣二○一六年的人均GDP是二.二五萬美元,韓國是二.七五萬美元,中國僅八千一百美元。中國會不會陷入中所得陷阱,一直是中國經濟學家所擔憂和論辯的。中研院院士朱雲漢評論《中國大陸掉進中等收入陷阱?》(天下雜誌五六六期),曾談到日本與東亞四小龍,是少數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幸運兒(按,台、韓人均GDP分別在一九九二、一九九四年超過一萬美元)。以此來看王平用「中所得陷阱」論台灣處境,頗有危言聳聽的味道。

今年四月十七日,日經新聞網《韓國和台灣快要掉進「高所得陷阱」》評論指出:台灣與南韓在一九八○年代後期至九○年代初期實現了政治民主化,轉向提高附加價值的經濟,發展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順利避開了「中所得陷阱」。不過,兩國接下來可能因為高大學升學率(日本五十%,韓國七十%,台灣九十%以上)和高齡化,而面臨所謂「高所得陷阱」的成長停滯。

作者認為最佳解決之道唯有技術革新來提高生產效率,但這是最難做到的。因為在達到中等收入之前還能參考高收入國家或地區的成長模式,而到了高收入水平,就必須自主創造成長模式。從過去日本「失去的二十年」這一長期停滯期來看,韓國和台灣也正在步入不是政治領袖更迭、稍微運用政策手段就能確保經濟成長的時代。如果一直被中等收入的意識束縛,不管是誰成為政治領導者(台灣讀者應當可以解讀為不論是統派或獨派),都無法應對不斷逼近的高收入陷阱。

這段談話,比中研院的白皮書更受用,而記者會上批判台灣對中國過度保守是落入陷阱的三大黑手,其實官網上一百多頁的報告隻字未提,反倒論及面對紅色供應鏈崛起,應多方布局新興市場(如:印度、東南亞等),打造台灣的「彩色半導體生態」。

發表人脫「稿」(原報告)演出,另闢蹊徑談台灣陷入「中所得陷阱」,與這段日子以來,包含台積電與華邦電兩家公司各幾千億的投資,所逐漸建構起來的經濟信心,不知道是否有特別的關係?這個「陷阱」,恐怕才是閱聽人和蔡政府要小心的。

(作者為上市公司專業經理人)

王平院士有失偏頗

◎ 林修正

中央研究院憂心經濟持續惡化,發表「臺灣經濟競爭與成長策略政策建議」,由王平院士等人主持報告。據媒體報導,王院士直指「法律」、「環評」、「對大陸過度保守」為三隻黑手。並且認為「如果這幾年沒有奮發圖強,很可能大陸、印度以及其他歐洲國家都會超越台灣。」

關於大陸政策的講法有失偏頗。查主計總處「國民所得統計常用資料」,經濟成長率一欄,經我們計算,李登輝前執政時期的年平均成長率是六.七九%(一九八九年到二○○○年);阿扁時期年平均成長率是四.四%(從二○○一年到二○○八年);而馬英九時期的年平均成長率是二.九二%(二○○九年到二○一六年)。他們對中國的經濟政策,則從李登輝「戒急用忍」,陳水扁「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到馬英九簽署幾乎與中國香港那種「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相似的ECFA,乃至要簽署服貿協定、貨貿協定等,一步步與中國經濟高度整合。這種向中國開放的政策趨勢,卻讓經濟成長率下降到馬英九的二.九二%。台灣到底是「對大陸過度保守」,還是過分緊密呢?該文讚譽高經濟成長的韓國、新加坡,其與中國的關係,遠不如台灣、香港。

至於王院士說台灣「這幾年沒有奮發圖強」,中國、印度會超越台灣,那可能多慮。中國、印度的平均國民所得若如台灣,中國的平均國民所得是現在的二.五倍,印度是十三倍多,考慮他們龐大的人口消費對地球的壓力,這可能嗎?更不用說是超越台灣了。

至於王院士說:「台灣時常陷入『赤色恐怖』,對兩岸關係過度緊張,總是以政治思維來看待兩岸關係,忽略了經濟層面的考量。」我想世界各國對有敵意國家都有戒心,更何況有領土野心!貴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應該要瞭解。

(作者為科大副教授,台北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