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武統」不是假議題

落後的思維及戰具,國軍如何不對稱作戰?

◎ 呂禮詩

兩個月前,新台灣和平基金會的英文網站「台灣守望」(Taiwan Sentinel)刊登美聯社台灣分社前主任溫逸德(Peter Enav)發表的「槍口下的台灣:採取行動的緊急呼籲」(Taiwan Under the Gun: An Urgent Call to Action);甫出刊的《亞洲週刊》也以「台灣面對武統變局,十九大後關鍵時刻」做為封面專題(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7-09-24/98641),其皆不約而同提到中國武力犯台的可能性。究竟是國軍的戰術規劃與戰具部署實有「燃眉之急」,或為媒體的誇大不實或杞人憂天,實有深入探討之必要。

蔡總統上台後,在《四年期國防總檢討》中,揭櫫「運用重層嚇阻手段,以創新不對稱作戰思維,達成防衛固守之目的」的「軍事戰略」。但就以上週首次開放媒體參訪的海軍操演為例(https://udn.com/news/story/10930/2717376):搭載雄二/三飛彈的沱江及錦江級艦,在刺針防空飛彈與艦射型劍二防空飛彈尚未配置前,防空倚賴的就是平面與防空兩用的76mm快砲(簡稱為76砲)及方陣近迫武器系統(Phalanx Close-In Weapon System);唯此兩種火砲相較於解放軍各型攻擊直升機的機砲、火箭或反坦克飛彈,只有76砲具有射程上的相對優勢;為何訓練採平面射擊,而未以對空射擊威懾已在071型船塢登陸艦「崑崙山號」(舷號998)起降演練的解放軍攻擊直升機?

去年中國在珠海航展中展現創下六十七架「商規現貨」(Commercial Off-The-Shelf, COTS)的無人機「集群」(swarm)飛行紀錄;其後美軍「山鶉」(Perdix)無人機在數量上雖曾有領先,但根據《IHS詹氏防衛週刊》(IHS Jane’s Defence Weekly)的報導,今年六月,中國無人機的集群數量更進一步提升至一一九架,成為目前規模最大的無人機集群;其明顯將做為解放軍「情報、監視和偵察」(ISR)載具,從事戰場目標獲取、廣域監偵與飽和攻擊等任務。很遺憾的,我國無人機發展得晚,卻也沒享有跨代進步的「後進者優勢」(second mover advantage);今年「台北航太展」中科院首度公開的「劍翔反輻射無人機」模型,不但沒有集群功能,其外型還被軍事雜誌總編輯指稱抄襲二十五年前以色列即已部署的「哈比」(Harpy)無人機。

國軍在戰術思維上的落後與戰具技術上的代差,從美聯社前主任或港媒旁觀者清的立場看來,台海軍力的嚴重失衡,提供解放軍放手一搏的信心,故「武統」不是假議題,而是真實的威脅。

蔡英文總統昨視導陸戰隊時宣布,行政院即將提高工兵、化學兵與通信兵的戰鬥加給;國家預算吃緊的年代,仍勉力編滿國軍的各項加給。國軍該如何將不對稱的思維及戰具轉化為「有以待之」與「有所不可攻」的優勢,拒止解放軍的對稱戰力,才是國軍贏回尊嚴的唯一方式!

(作者為海軍官校軍事學科部前教官、新江軍艦前艦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