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昂然面對中國的文攻武嚇

印度與中國的軍隊在邊界對峙兩個多月之後,上週戛然而止,印度軍隊撤離,中國停止擴建公路工程,一場外界認為可能爆發戰爭的場面,終以外交折衝收場,雙方軍隊在對峙地點「脫離接觸」,當地回到紛爭之前的情勢。在這一事件中,由莫迪領導的印度政府,有備而來,昂然面對中國文攻武嚇,如今備受國際外交戰略專家矚目;身為中國首要併吞對象的我國,更應借鏡印度這一因應中國的有效策略,有所作為。

事件的緣起,是不丹、印度錫金與中國交界,印度名都蘭(Doklam)而中國稱洞朗的高地,中國軍隊在這一素有紛爭之地擴建公路,印軍出面阻止。印度出手,既因它視與中國沒邦交的不丹為保護國,也因當地是控扼印度本土通往東北、人口近五千萬七個邦的咽喉戰略要衝。中國在南海以建設人工島礁製造既成事實的惡例,讓印度憂慮中國如法炮製,危及自身安全。

事件從六月起,雙方軍隊時而石塊互擲,時而拳腳相向,人員掛彩案例頻傳,且各部署兵力,情勢緊張但未開戰。其間,中國國防部揚言,北京的「克制不是沒有底線」,警告印度不要存有「以拖待變的幻想」。莫迪八月十五日在印度獨立紀念日,以「我們足夠強大,足可擊敗任何侵犯我國的敵人」回應。不過,劍拔弩張的同時,安全外交對話並未中斷,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Ajit Doval)七月下旬到北京參加金磚國家安全會議,見了習近平及國務委員楊潔篪。多瓦爾被視為在印度權力僅次於莫迪,也是增兵邊境的策劃者。

如今對峙局面暫告落幕,印度在事件的應對,頗受國際戰略專家稱道,認為足供遭中國武力崛起侵擾的周邊國家借鏡。首先,印度在判定中國修路的企圖之後,採取果斷而強勢的反應,大出中國意外。印度有備而動,它在那一地區調派山地師,也增強東北方軍力,以面對中國武嚇並阻斷其打局部戰爭念頭。同時,印度抓準時機,判斷在中共十九大和九月初廈門金磚國家高峰會之前,中國不易輕啟戰端。更大的戰略判斷,一旦開戰,中國「和平崛起」假象穿幫,一帶一路橫生變數;習大大再大,也不致如此膽大。

印度經驗值得台灣借鏡。最基本的,面對中國,實力和決心是最可恃的基礎。印度軍經實力,絕非一九六二年兩國交戰可同日而語,且它快速行動展現實力,不被中國吃定;何況中國雖強勢也靈活,若代價太大也會「只叫不咬」。另一方面,中國武力崛起,各國單獨因應或力有未逮,然團結力量大;莫迪與美、日、澳等聯手,中國不無忌憚。

此外,對中國文攻武嚇冷靜堅定。中國這次不僅在西藏進行實彈演習,還文攻機器大開,開展心戰和宣傳戰攻勢。其間,它透過媒體、智庫出言恐嚇,也散佈假新聞,除了打擊印度行動的正當性,還傳言「兩週內動手」、「全面殲滅邊境印軍」、「印度只有無條件撤軍一條路」。《環球時報》最可笑,先是全面喊殺喊打,連中國官方也與它劃清界限;一旦雙方和解,又以精神勝利法,宣稱要「照顧印度感受,避免刺激它」。

印度經驗更重要的,是面對中國,有卓越的國家安全顧問。國安會在印度權力甚大,負責情報、國安及對外戰略,七十二歲的多瓦爾是箇中老手,在安全事務身經百戰,也是常勝軍;六月下旬莫迪訪白宮為川普座上賓,他就在場。事實上,台灣面對中國威脅,最需要像多瓦爾這樣的國安會秘書長。當年台海飛彈危機,台灣轉危為安,美國助力固為要素,李登輝總統組成的堅強國安團隊更功不可沒。不論從印度模式或台灣經驗看,國安會秘書長都應是我國僅次於總統、閣揆的最重要公職。

從台灣看印度,不能不指出兩國關係的嚴重失衡。印度人口近十三億,二○二五年將超過中國,人口紅利不小;且經濟成長率高於中國,正進入「黃金十年」。台灣與印度雙邊貿易去年僅五十億美元,比重不到一%。長期輕忽這一南亞大國,經貿投資卻集中中國,一個處心積慮併吞台灣的國家,正是台灣自討苦吃,如今經濟深陷困境的根源之一。就此而言,新南向把印度列為重點,不能再淪於口號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