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反共」的終點為何是「促統」?

前國防部總政戰部主任許歷農在軍人節前夕聲明:不再反共,要促統。反共的終點是附共促統?真是對兩蔣莫大的諷刺!以前所謂的反共,是蔣介石控制的黨國,從事國共內戰的國家行動,那個年代個人行動沒有不反共的選擇。為了軍民一心,反共成為職業,許歷農們,就是反共當職業、無事到公卿。究其實際,反共反攻,只不過是蔣介石偏安台灣,維護個人權位的神話。當然,當年還有國際冷戰結構,為了挺住台灣,所以支持蔣氏,但只容口號反共,不容行動反攻,那才是現實。

前國防部總政戰部主任許歷農(左)在軍人節前夕聲明:不再反共,要促統。(中央社資料照)

有趣的是,後來停止反共,也是國家行動。國家不反共之後,個人反共不反共,也就沒有風險可言。蔣經國時代結束,李登輝在一九九一宣布終止動員戡亂,不再視中共為叛亂團體,停止反共的國家行動。然而,受限於當時的條件,兩岸的國際關係隱約未明;兩岸兩會,也是以模糊基礎來展開的。此後,兩岸往來的政治法律重新整編,台灣是朝正常化的方向前瞻的。問題在於,台灣終止動員戡亂消除對中國的敵意,中國卻絕不承諾放棄武力犯台,仍以國共內戰結構來操作兩岸關係。面對台灣的民主化、政黨輪替,中國對台灣採取「國共制台」謀略,這也是內戰思維的硬道理。

國共壟斷兩岸關係,民進黨執政是挑戰者也是被挑戰者。台灣人民力圖擺脫內戰走向正常國家,中國卻意圖以內戰延續把台灣拖在一中框架。而民進黨政府礙於國際約束,「維持中華民國現狀」,便難脫中國代表權上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競爭與繼承的關係,以致,縱使有完全執政的優勢,也無法徹底脫離內戰格局,反而受制於一中框架,「中華台北」在台灣主辦世大運,堪稱內戰的文場上演。從連胡會到馬習會,乃至想像中的蔡習會,給人的立即聯想,幾乎不是國際外交的談判,而是內戰格局下的和談。一年多來,小英意圖維持的現狀逐漸被改變,國家正常化難以鋪陳,癥結也在這裡。

就此而言,不再反共要促統,這種個人行動縱然有其可議之處,但是批評也不宜畫錯重點。終止動員戡亂之後,許歷農至今才宣布不再反共,凸顯出他的個人行動落後於國家行動,事實上他早就從他的反共職業退休了。而他另投促統行列,對民主台灣或中華民國來說,都等於是以內戰的敗戰身分,效勞於中國併吞台灣;而台灣自一九九一迄今,黨國的「戡亂體制」並未進化為民主的「保台體制」,何其不正常!台灣的納稅人必須供養支持中國併吞台灣的人,這真是「捍衛中華民國」的國家行動與個人行動的荒謬交集。

包括許歷農在內的若干退休「文臣武將」,到中國高喊國軍共軍都是中國軍,恭聽習近平訓話、中國國歌、出席閱兵,乃至不為人知的勾搭,都一再以言行嘲諷民主台灣與中華民國,為他們的變節提供了國家忠誠的灰色地帶。這種極端不正常,國民黨執政固不在話下,連民進黨完全執政也似乎無意處理,則不正常逐漸擴散到現役軍人,且涉案層級不斷向上攀升,也就難以避免了。小英推動改革進步,雖然存有夾雜外來黨國殘餘的反撲動員,但其總體議題設定仍是國內性質的,並未致力於兩岸國際關係的正常化,這是國家主權轉型正義有待努力之處。未來,假使依舊圍繞著內戰邏輯打轉,只是民進黨取代了國民黨的位置,時間會站在台灣這一邊嗎?

終止動員戡亂同時進行的憲法增修條文,「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將台灣納入中華民國憲法周邊,此一後遺症也被民進黨政府概括承受了。於是,台灣,在本土政權之下,也被列入「捍衛中華民國的主權和領土」範圍之內。所謂「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目前國名叫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沒有先完成脫內戰化,從國民黨到民進黨卻致力於它在台灣的合法化,這種權宜做法之弊不僅反映在內部「保台體制」的匱乏,也反映在中國對台統戰分化的除罪化,併發成台灣追求正常國家「易攻難守」的脆弱性。許歷農們為敵所用,露出脆弱性的冰山一角;斥責退將言行,卻疏於補強脆弱性,只會讓全民公敵更加有恃無恐。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