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休士頓給台灣的七點教訓

◎ 蘇玉守

重創美國德州的哈維颶風(Hurricane Harvey),在8月25日晚上登陸後的第四天測到累積降雨量達51.88英吋(約1,318毫米),創下美國降雨量的歷史新高,這次颶風至少造成30人以上死亡、萬人流離失所、40萬人向聯邦政府申請急救助、百萬台車泡水,初估損失高達900億美金(約新台幣2.7兆元),更重創美國南方第一大城、全美第四大城的休士頓(Houston)。

這次哈維颶風造成歷史災情,災損仍在擴散中,有幾個值得關注的議題與反省:首先,德州政府自70年以後由共和黨執政,長期以來漠視科學家所提出的氣候變遷證據(Climate Change),過度強調油礦開採與依賴自然資源來發展經濟。

其次,休士頓是美國唯一沒有土地使用分區管制(Zoning)的大都市,土地使用與開發不受繁文縟節的法規限制,得以快速開發、興建建物,造就休士頓快速成長,人口也從50年代的60萬人,至今高達240萬人,發展更無止盡地低密度水平蔓延發展到整個都會區(約650萬人),超過自然環境的容受能力。

第三,老舊的公共建設與設施(Aging Infrastructure),年久失修的下水道無法發揮排水功能。

第四,休士頓地勢低窪,原多沼澤與濕地(Wetlands),然而,過去20年都市開發的結果,有超過70%的濕地早已消失殆盡,變成了住宅或高樓,減少蓄水與防災能力,最終仍付出高額代價。

第五,風災強制撤離(Evacuation)議題,由於休士頓市長擔心撤離時,幾百萬人在高速公路上恐引發更多災難,這次災前、中、後各階段,仍未宣布強制撤離,也引發各界批評。

第六,調查水災重創地區後發現,不少地區屬於中低收入戶、高齡或安養社區,她(他)們對水災的預防與應變能力較低,換句話說,同樣的水災會在不同人口或社區間,造成不同的災損,也呼應更重視社會脆弱度(Social Vulnerability)。

最後,水災保險議題,美國在1968年即建立全國水災保險方案(National Flood Insurance Program),透過保險轉移災損風險,然而這次受災戶中,只有20%民眾有購買水災保險,高達80%受災戶沒有投保水災保險,多數民眾根本不知道自己住在易淹水地區,即便知道也不認為自己家裡會淹水,造成水災風險資訊與民眾認知,仍有很大的落差。

哈維颶風重創休士頓的教訓,可以作為我們的借鏡,應更重視氣候變遷議題,減緩自然資源的浩劫。此外,台灣各都市一向強調發展與開發,然而在面臨天然災害時,暴露在災害風險更高,也可能造成更多的損失,因此,每個都市依據環境特性發展出合理的都市規模、建物總量,以提升環境品質、減緩災害為方向,避免一味地蔓延開發土地。

再者,進行老舊公共建設維修或改建,以強化耐災與減災能力。另外,可強化土地使用、建物、場站、道路等規範,鼓勵增加綠地、濕地、蓄儲水空間。因應未來,在人口高齡化趨勢下,將出現更多高齡養生社區或安養中心,在規劃與興建這類高齡社區更應提升災害預防與應變能力。最後可強化災害調查、研究、訊息揭露,讓民眾對風險有正確認知,避免身處風險中而不知,並可透過災害教育,增進風險轉移與災害保險觀念。

(作者為美國賓大都市與區域規劃博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