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中華民族文言文?

◎ 彭世明

轉型正義的確在台灣激化了利益掠奪者的極度不安與焦躁,廣義的利益掠奪者是指︰在殖民政府底下的一切因著殖民優越感的衝擊下,所有攫獲利益的原殖民者與非殖民系的被殖民者。

國文課綱爭議驚動了中研院院士及大學教授,發表了一篇聯合聲明:「文言文所建構的課綱,展現思想的源流,文類比例的考量,不宜任意裂解限縮。」易言之,唯有中文才是維繫「中華民族」存續的關鍵,否則如果自我設限,太褊狹,台灣很快就會萎縮。再更明白直接言之,台灣中文的萎縮,這批自詡為最高學術殿堂的中文學者工作機會就跟著萎縮了。

課綱的名稱是「國文」,試問,「國文」是指哪一國的「國文」?這是轉型正義的一個關鍵點,為什麼要「轉型正義」?中國的殖民政府(指國民黨政權)為了桎梏殖民者思想所強制加諸於憨厚台灣人身上的所謂「國文」,並不是台灣「國文」。

台灣是多元的社會,不會去排斥任何一種新住民,一個具有宏觀的學者,應有多元國語的恢宏視野,這才是轉型正義的台灣文化特殊性,而不是以非邏輯性的狹隘思維,強加諸於年輕學子的學習歷程。

歌手方文山、蔡依林的歌詞,難道是因為他們的文言文很好,才譜成流行歌曲嗎?是所有台灣學子因著諸位中文大師的「文言文」教導,才聽得懂這些歌嗎?中研院院士曾永義說:「國家語言愈豐富,人民修為愈高!」我們驚訝的是,一個坐領高薪,位居最高學術殿堂的學者,思維竟是如此污濁,言下之意為「中文文言文愈豐富,人民修為愈高」!試問,今日的中國,不管人民、不管政府為政者的修為高度水準如何呢?反觀日本、美國、德國、英國這些文明度極高,有高度修為的人民,是否更應該五體投地感激他們有學過中文的「文言文」呢?(作者為教師)

◎ 陳啟濃

日本時代的台灣文人,漢學的基礎也很扎實,雖是異族統治,台灣人也享有知識上的學習權。反而國府來台,刻意打壓台灣本土文化,舉凡台灣歌謠、文學與戲劇,都成了次等國民的文化。中國文化被奉為至尊,神聖不可侵犯,且產生文化和國家認同的混淆。台灣人教育上只能學到中國的文化,特別是古代傳下來的帝王學問,被奉為正統,民間的蓬勃文化,往往受到無情打壓。

台灣樂曲作詞家李臨秋提出,作品能被社會大眾接受,除了「三分雅、七分俗」,更要體察社會脈動,真實傳達社會心聲,才能留芳萬世、千古不墜。聽出他的真知灼見了嗎?文學如果只強調經典,甚至咬文嚼字,只是為文學而文學,不是為眾生而文學。詩經的簡雅,也是那個時代的通俗語言,再過幾千年,李臨秋的作品「望春風」應該也會成為他們那時代的文言文。

減少文言文不是去中國化,古代文言文也不是專屬中國。在我看來,台灣政府並非親日排華,而是歡迎世界各國的文化,台灣人有開闊的胸襟,更有自由開明的政治體制。台灣人只有對中共懷有擔憂,不會排斥古代的文學。只是高中生應多多認識當代文化、世界文化與流行文化,如果花太多時間讀誦古代人的文學「文言文」,對於理解他人、鄉土與世界的能力,助益不大。

(作者為水里國中校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