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虹文
週二全台大停電,許多討論圍繞著「如果有核電,就不會發生停電」,意圖將核電導向問題的解方。但,有核電,週二的事故就不會發生嗎?有核電,發生跳機的事故就不會停電嗎?週二全台大停電,許多討論圍繞著「如果有核電,就不會發生停電」,意圖將核電導向問題的解方。(報社資料照)
大型電廠禁不起一次跳機:因工作人員操作失誤,導致大潭六部機組跳電,加上跟著跳機的中火五號機,瞬間電力減少四七○萬瓩,佔最大供電能力的十三%。這是電網瞬間喪失大量電力後,必然會啟動的自動保護裝置,以防止輸配電系統的崩潰,即便停機的核電機組都併聯發電,也只增加二二○萬瓩,電力供給與負載仍失衡,一樣會大停電。因此,問題的根本不是有沒有核電,而是對大型電廠發生事故的承受能力很脆弱,核電廠並不會提高對於大型電廠發生事故的彈性應變能力。
核電不是解方:尼莎颱風造成和平電塔倒塌而供電吃緊時,不少輿論將風向帶往有核電就不會缺電,似乎忘了今年六月核一廠二號機,正是因為豪雨造成電塔倒塌而停機。而根據原能會統計,二○○二年至今,三座核電廠共有二十九次跳機的紀錄。核電一樣有電塔倒塌跟跳機的情況,不應把焦點放在核電廠的有無,而忽略集中式電網及電廠大型化的危機,應系統性的從發、輸、配、送、用電等各個環節,進行全盤檢討與規劃,增加備援系統與分散風險的設置,設定智慧型電網、區域型電網,規劃儲電設備確保緊急用電安全,避免單一事件造成系統大規模失靈。若無法避免人為疏失的風險,就要提高能源供給的韌性。
讓停電成為能源轉型的契機:二○一一年首爾也發生一次大停電,市長朴元淳將危機定調在能源自給率不足、電網安全度低,因而啟動「減少一座核電廠」計畫,「提升能源自主」、「增進能源使用效率」、「推廣城市綠能」等,成為國際著名的能源轉型經驗。
台灣人民長期被餵食核電是萬靈丹的毒藥,以為核電可以解決一切,但發、輸、配、送、用每個環節的問題,不是有核電就能解決,也不是廢除核電問題就會消失。台灣能否向能源轉型推進,就看這次是否可以跳脫核電爭議的思考,不要把討論停留在「要不要核電」的層次上。
(作者為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