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談增容積率、減建蔽率

◎ 賴明煌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指出,台灣是全世界地震、颱風、洪水、乾旱等天然災害最多的國家,其複合三至四種災害比日本多。一九一一年起,每年平均有三.四六個颱風入侵台灣,挾帶豪雨造成山坡地土石流與各處淹水之災情。

都市淹水原因甚多,如雨量太大、不當開發超限使用與入滲困難、排洪容量不足、清淤不力、宣洩太慢等。有專家倡言「海綿城市」解方,但少有可長期滲水、結構強度又高的材料,沒加勁材的透水磚就是失敗例子。以台灣的落塵量與泥土溢流現況,縱有這種材料,也要每月清洗與後續養護,維修費用可觀。筆者建議從上位國土重新規劃、政商南移來區域平衡,與都市計畫確實管制之策略,在耐震耐風與防火等結構強度提升、都市紋理天際線與鄰屋日照等允許下,適度增加建物容積率、降低建蔽率,達到減少都市建物平面擴散、減少人工鋪面蔓延,逐步解決淹水問題。

去年,日本國土交通省決定將新建賓館等設施規定總建築面積與占基地面積比率「容積率」上限放寬至現行一.五倍,從最高一三○○%放寬至一九五○%。上個月,我國內政部部務會議也通過類似放寬一.三倍,以全國最大容積率在高雄市第五種商業區八四○%為例,在一千平方米之基地放寬達一○九二%,雖僅為日本的一半,但倘落實減少建蔽率與增加透水綠地,對於老舊都市區更新翻轉、提高滲水、減少淹水的防災效益,應有極正面效果。

簡言之,就是把目前建築法規的容積率用平面轉換立面增加,搭配基地建蔽率原有七十%減少約達二十一%,並減少不透水人工鋪面的不當建設,換得更多滯洪面積與透水能力強的自然綠地,環繞老舊都會區建築,再勤於清淤溝渠溪流,不僅可減輕淹水危害,也可提升都市居住環境品質等多面向功能。

(作者為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博士、工程技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