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台灣大行動之前

◎ 冼義哲

七月二十日在台上映的電影《敦克爾克大行動》,在諸多評論中,筆者特別想回應的是「網紅教授」Power錕。

李錫錕教授在「Power錕的紙牌屋」張貼了影評「POWER電影院第五回: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談到他推薦觀看《敦克爾克大行動》的理由,而其中這段話相當值得討論:

「我們對戰爭似乎忽視,甚至於厭惡,甚至於不去關心;就是軍人在台灣的心態也很矛盾,一方面他們也知道保家衛民是他們的神聖責任,可是一方面民間對他們似乎也缺乏關心、溫暖跟支持,所以我們今天發現,這個軍隊裡面有很多問題。所以我們今天應該調整態度,面對戰爭要像生病一樣,預防勝於治療。英國展現的那種生命力、人民的愛國心,這是我們應該要深切去檢討的,希望《敦克爾克大行動》能成為台灣人莊敬自強的啟發。」

Power錕所言台灣社會對於軍人及戰爭的態度,確實是應該省思的問題;然而,探討問題成因的過程中,Power錕明顯犯了「歸因錯誤」及「倒果為因」的毛病。整個台灣的根本問題,在於「不知為誰而戰,不知為何而戰」!

Power錕欣羨英國軍隊在敦克爾克大撤退中展現的「強大的愛國心與應變能力」,應變能力乃是「技術層次」的問題,透過研發、精進與革新,終能克服;但強大的愛國心卻是「精神層次的認同」問題,也是台灣社會與國軍共同面對的問題。

台灣社會存在著來自各地的不同族群,也積累許多戰爭遺緒的衝突與認同掙扎。尤其在度過世界上最長的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至今仍深深影響著台灣的發展與思維,而要訴諸「愛國心」之前,無可迴避得面對的首要問題是「愛的到底是哪一個國」。

從體育賽事的國際參與,到對於戰爭準備的假想敵與防衛範圍,在名稱上到底是中華民國?是中華台北?還是台灣?都充滿拉鋸,我們的選手與國軍都不知道究竟是「為誰而戰」。而當權貴裙帶把持台灣的各項資源分配,既得利益的體系不斷壓迫著人民,出身庶民、常民社會的選手與國軍,更不知道自己究竟「為何而戰」。沒有解決認同的問題,再怎麼用力訴諸愛國心也是枉然。

Power錕願意運用自身社會影響力去喚醒大眾莊敬自強的精神固然好,但錯誤的歸因及倒果為因的說帖,只會讓大眾無以掌握真相,進而導致無助解決問題。面對台灣海峽高度的戰爭風險,能夠抱持「預防勝於治療」,確實是應有的積極態度,但在開始「預防」之前,根本性的認同問題與軍紀改革,才是最迫切需要處理的課題。

(作者為青年占領政治召集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