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台灣向左轉?向右轉?

小英執政一年多,從國道收費員、華航罷工、 年金改革、不當黨產、一例一休、環保、都更、非核家園、前瞻基礎建設,甚至颱風假爭議,表面上紛擾不斷,抗爭頻仍,卻可視為尋求「台灣往何處去」答案的探索過程。近年台灣社會已從過往的意識形態抗爭漸趨向左路線、大小政府的大辯論,本可由理性專業取代情緒化的對抗,但由結果論觀之,似乎事與願違,台灣社會仍然陷在理盲、激情的民粹氛圍中,想要找到正確的方向,看來並不樂觀。

從大歷史來看,台灣曾經歷四百多年的殖民統治,而最後一個外來政權係來自中國,因此意外捲入國共內戰的紛爭,所謂統獨爭議,一直是社會對抗的最大因素。幸運的是,今天的年輕世代已無昔日黨國教育餘毒,天然獨成為年輕世代的DNA,加上覺醒的中老世代也拋棄了虛幻的中國意識,認同台灣蔚為國家意識的主流。故而,民進黨再度執政後,台灣何去何從的爭論,已跳出統獨泥淖,成為台灣要向左或向右的政策辯論。在西方政治的演變中,「左」一般代表進步、自由的政治主張,主張積極改革,而「右」則意味保守,強調維護舊傳統,主張穩妥、秩序、漸進的改革方式。小英政府的施政,特別凸顯進步與平等的色彩,重視分配正義,傾向勞動與弱勢階層。國道收費員的善後問題與華航罷工訴求,照單全收。尤有甚者,一例一休勞基法規的修訂,只站在少數工運團體角度思考,無視產業的實際需求與呼聲,即便千夫所指,亦笑罵由人,寧可錯誤到底,絕不修改。在勞資爭議中,小英政府全面向勞方傾斜,亮出鮮明的左派旗幟。
幸運的是,今天的年輕世代已無昔日黨國教育餘毒,天然獨成為年輕世代的DNA,加上覺醒的中老世代也拋棄了虛幻的中國意識,認同台灣蔚為國家意識的主流。(資料照,美聯社)

這種毫不妥協的左派作風,在環保與都更議題上更流露無遺。環保與經濟發展,雖然時有扞格衝突,但是由整體社會利益著眼,各自退讓,未始不能找到交集與平衡點。其實,在美、日等先進國家,環評是審查投資開發的一個重要環節,但不是全部,更不具有否決的排他性權力。但在台灣,環評卻被無限上綱,成為開發案最終通過與否的決定性意見。非僅如此,審查程序冗長繁瑣,變成企業投資最大變數,已被視為扼殺投資的元凶。都更議題亦然,居住正義的意涵被放大,極少數人的特立獨行,甚或別有圖謀,可以阻擾絕大多數人追求更好居住環境的心願。最高行政法院撤銷延宕十六年的永春都更案,凸顯了一戶卡住一百多戶的荒謬情境,都更條例再不修法,台灣老舊房子潛藏的安全疑慮將無法解決。

再者,小英政府明顯有成為大政府的傾向,亦即凸顯政府的管制監督功能,設定嚴苛的最低門檻保障弱勢者,對市場機制帶來的經濟、社會效應產生疑慮。其實大小政府之辯,並無絕對對錯,能否成功運作,乃是依靠個別國家的條件與人民意願而定。例如實施高福利政策而財政仍可支撐的國家,不是經濟發達而且民眾也願意接受高稅率,就是擁有豐沛天然資源,例如產油國,方具有照顧國民由搖籃到墳墓的能力。反觀台灣,民眾嚮往福利國,期待政府扮演家父長角色,但經濟成長陷入停滯,且人民普遍不願接受加稅,似乎只有發債才能找到財源,如此一來國家財政會有破產,淪為「希臘第二」之虞。

另外,解決台灣薪資倒退的困境,左派大政府的解決方案,乃是提高基本工資,或者公務員加薪,以帶動薪資的全面上漲。此一經濟學理論看似言之成理,然而,若無蓬勃的經濟成長作為基底,讓企業增加盈餘再回饋給勞工,則意圖以政府的力量來拉抬薪資,恐怕徒勞無功。要言之,要讓薪資提升,正規作法如川普的鼓勵產業回流、企業投資與在地生產,才是提高薪資與就業的有效方案。單由政府提高基本工資,無異畫餅止飢,終歸是空歡喜一場。

總之,隨著統獨對抗逐漸淡化,台灣社會步入左右與大小政府的公共政策之爭,本質上是良性的發展,凸顯台灣社會的成熟與進步。台灣正處在向左或向右的十字路口,走向哪裡,不是靠高明的辯術,或者一頭熱卻不切實際的理想,必須經過現實環境的檢驗,與理性專業的引領,才能到達幸福快樂的終點站。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