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獨買的軌道人才市場 不利長遠發展

◎ 湯儒彥

「有競爭才有進步」是經濟市場的真理,人才市場又未嘗不是如此。只有真正歷經競爭後的人才,才能說是人才,否則只是人力。

近日來,中央與地方對於捷運規劃建設應由中央設專責機關統籌辦理,抑或由各地方自主辦理一事各說各話,論點不外乎誰能使捷運技術獲得最好傳承?誰能把規劃、建設工作做好?以及哪種方式才能使後續營運無虞?這些論點,似乎都只從組織、甚至是行政組織運作的面向討論,較少從長期的人才市場與技術競爭力深化等角度思考。

本文認為,現有捷運人才的吸納或移轉都只是一時的作為,技術傳承固然重要,但如何讓人才能持續成為有競爭力的人才?技術水準持續提升,並在時間及市場的洪流裡不被淘汰?應是創制制度時,需有的宏觀視角。

只要有市場需求,且市場出得起價格,市場內既有的人才與技術,基本上都能獲得保存、傳承。但人才與技術是否能持續具有競爭力,則必須看市場的競爭環境是否也能持續存在。換言之,創造一個健康的人才競爭市場,應該更勝於建置一個功能十全的組織,因為組織終究要面對市場的考驗。

前瞻計畫中的捷運與輕軌建設,讓目前國內捷運技術人才的市場需求持續存在,這點應無庸置疑。但假若沒有人才市場的持續競爭,技術一旦無法持續精進,人才很容易就不再是人才,二、三十年後,技術也將落伍。

了解軌道系統的人都知道,建造初期的系統技術選擇,對日後維運影響非常深遠,倘若全國只有一個規設機關(構),很容易在相同的組織文化與技術能力下做出相似的技術選擇,時日一久,不同思維或技術能力的人才便容易被摒棄在該組織之外,終成一家獨買的人才市場。因此,當由中央成立一個統籌地方捷運規劃建設的軌道專責機關(構),取代所有地方設置之捷運機關(構)時,縱使國內民間尚有許多軌道相關產業與企業,但最終的技術選擇與決定者依然只有一個—中央捷運機關(構)。長期而言,人才市場的競爭機制走向失能,人才技術恐怕也將逐漸弱化。

早期國內受限於捷運系統的規模及地域侷限性,而產生人才市場的自然獨占情形,已因近年各地逐漸增加的捷運建設計畫而改變。今日討論新的組織創制,應從更宏觀的戰略思考,不應讓軌道人才市場成為獨買市場,為長期的產業發展埋下風險。

(作者為交通部運輸研究所研究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