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前瞻爭議中的南北失衡

前瞻基礎建設從三月間提出以來,引發不少爭議,就一個四年投資四千多億元的政府重大建設來說,茲事體大,各界對計畫內容、經費預算、預期效益詳加推敲,廣為辯論,有其必要。如今,前瞻的第一期預算案經國會初審通過,進入一個月協商期,朝野政黨與社會各方應利用這一冷卻期,把相關爭議再做衡量思考,理出對整體有利的共識,以免國會打架的鏡頭重演,於預算案二、三讀時再度「揚名」國際。

在藍綠雙方水球、麵粉及拉扯推擠的衝突下,「前瞻基礎建設計劃第1期特別預算案」19日於立法院財政等7個委員會聯席審查中完成初審。(記者叢昌瑾攝)

前瞻計畫內容最受議論的,當屬軌道建設。按行政部門規劃,軌道建設共三十八項,旨在建置全國鐵路網,從增進高鐵、台鐵、都會捷運輕軌、觀光鐵路等著手,因應未來三十年需求。本質上,軌道運輸有高效率、低污染、環境衝擊較小等特性;交通部還強調,所提三十八案都經多年研議且無環評爭議。

不過,軌道建設花大錢,錢多惹爭議。軌道建設至少有來自三方面的質疑和批評。首先是花大錢,三十八案動輒以百億元計,五百億元以上的有好幾項,這就引發對其必要性、成本效益、財政負擔、政治綁樁等質疑;政府投資重大工程績效以往未必佳,助長了這一爭議。其次是落伍,「以十九世紀的思維規劃二十一世紀國家發展前程」的批判最具代表性;尤其近年Uber、電動車、無人車等新科技,加上台灣的少子化,讓軌道運輸面臨更大挑戰。另外,從台北、高雄捷運的營運經驗,也有人主張中南部沒有軌道建設的必要。

公共重大建設常見的辯論之外,在政治爭鬥激烈的台灣,前瞻計畫也因政治化而招來更多爭議。國會曾為前瞻舉行六場公聽會,其中不乏專業意見,但似未能對前瞻產生實質的作用,國會至今對前瞻的審議過程,不論條例或預算,也少見實質辯論審查。前瞻若最終在杯葛鬧場的亂局中完成三讀,立委諸公也許司空見慣,從人民頭家角度看,卻是「國會之恥」。

另一方面,從中央到地方,前瞻辯論過程所突出的若干現象和論點,也應有機會釐清。其一是南北失衡,這是台灣建設的長期偏差,軌道建設中的捷運最顯著。數字顯示,中央政府在台北、新北共投注一.二兆元,興建了十四條捷運路線;如今前瞻在繼續推動北台灣都會捷運的同時,對高雄、台南、台中的捷運有所挹注,卻立即招來質疑,甚至還有政客指在中南部做捷運建設沒有意義。這一現象,既反映「飽漢不知餓漢飢」的天龍國心態嚴重,也凸顯了建設「重北輕南」的偏失亟待矯正。

公共運輸不發達,是前瞻所引出的另一課題。交通部的調查比較顯示,首善之都台北市去年公共運輸市占率為四十一%(含計程車七%),雖較歐美主要城市為高,比鄰近各國首都卻偏低︰香港(八十七%)、首爾(七十二%)、東京(五十一%)、北京(五十%)。另一方面,全台灣公共運輸市占率僅十八.一%;公共運輸不發達,台灣人主要靠機車及自用小客車,分別占四十六%及二十四%,合計七成,且長年居高不下。

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年輕人成為機車族的大宗。調查顯示,二十歲到四十歲年輕人,以機車代步者超過五成,二十歲到三十歲者甚至達五十七%。有如週末一位東海男大生兼三份工夜間騎車返家撞貨櫃車身亡,引發對學生車禍的關切︰每年有兩百多位十八歲到二十四歲學生因機車出事死亡,即不到兩天就有一學生亡故。就此而言,改進公共運輸不足與不便利,確為交通建設的要務。

從南北平衡及公共運輸角度出發,自不足以完全證出前瞻軌道建設的合理性與必要性,有如柯文哲總結台北市發展捷運三十年經驗時所強調,「軌道建設應回歸專業、核實評估」。前瞻軌道建設有些項目,尤以鐵路立體化,最有爭議,因立體化必造成運輸速度及容量降低,增加營運成本,應從實計議。整體而言,儘管交通部宣稱材料、管理及控制系統的科技進步,使得軌道建設與時俱進;確實而審慎的需求、營運、財務評估規劃,且交付國會認真審查,仍是最基本的要務,也是公眾對前瞻建設的期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