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金香炮燭上凱道

◎ 張裕焯

環保署日前為了減少空氣污染而推動「宮廟減香」政策,近日在地方政府響應下引起民間恐慌,錯將「宣導」理解為「禁止」,甚至有「不燒香、不燒金、不放鞭炮」三不的說法,而形成「滅香」的集體恐懼,終於引發七月二十三日宮廟上凱道的大事件。

站在民間信仰的角度,金、香、炮、燭直接關係到信眾對於神力的感受度,亦即透過施用時產生的氣味、熱度、煙霧等,讓信眾感受到自己正進行一項重要的儀式,而此儀式將使得自身靈性與更偉大的靈相互交流。對於具備特殊神職身分的儀式主持者而言,進行一項科儀,勢必要將金、香、炮、燭等材料做為儀式進行的工輔具,施用的同時,將其所象徵意涵再現於儀式的場域中,與科儀裡其他要素如經、咒、祝禱文,交互作用,同時將文化裡屬於該科儀的神性一併引出,填塞於神聖場域與信眾的靈性心靈中。

現今,幾乎所有的科儀都以金、香、炮、燭為輔具,它因而可被視為科儀的根本。若將之抽離,不論在情感與實務上,都是對民間信仰嚴重的破壞。對信眾而言,確實形同毀滅,對神職者而言,便因此無法進行科儀。因此,無論任何理由,將一個行之有年的環境政策在理解上轉變為滅教行動,都因為該政策所指涉的對象,對整體信仰而言,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

根據環保署委託研究的結果顯示:造成空氣污染的元凶,應不僅在於施用的行為,而是來自中國與東南亞進口的低價劣質金、香。誠此,結合經濟部商品檢驗標準單位,針對劣質金、香、炮、燭等商品的強力管制,才是釜底抽薪之道。

(作者為桃園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