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Kana Fara’ngau

◎ 劉烱錫

19世紀中葉在當今台東市區海濱礫岩高地旁建立的部落國稱為Fara’ngau,清帝國記為馬蘭坳,日帝國先記為馬蘭俄,再簡化為馬蘭,沿用至今,有馬蘭國小、馬蘭派出所、馬蘭情歌等。所謂Fara’ngau是fara(肺臟)和angau(瞭望)的複合詞。從台東沖積扇的山邊看往海邊,海邊有一座浮起的高地,形似肺臟,是可以做為瞭望敵人與野生動物的地方。不同語言系統的外地人將Fara’ngau寫成文字,嚴重走音且無法達意,如今Fara’ngau部落聯盟Lataitungshi年齡層回到發祥地接下領導棒子的同時,正名鯉魚山為Fara’ngau山,馬蘭部落為Fara’ngau部落,從Fara’ngau部落分家或其他加盟形成的部落聯盟合稱為Kana Fara’ngau,在此先給他們按個讚。

Fara’ngau部落國建立後,人口快速增加,清帝國時已是人口近千的大部落。1895年日帝國統治台灣後,人口繼續增加,聚落從Fara’ngau山腳往東北角擴大。後來因日本強索居住地、耕作需要、霍亂等影響,不斷分家新增約10多個部落,加上附近加盟的小部落,Kana Fara’ngau約有兩萬人。1990年代在台灣本土化與民主化初期,Kana Fara’ngau聯盟籌組年齡階層文化促進會,每兩年辦理跨部落聯合豐年祭,逐漸形成跨部落的運作組織。

本人在2012年推動東海岸竹船文化重建之際,發現Fara’ngau部落有帆船的名詞稱為fayan,乃一路訪談與蒐閱文獻後,自2014年起與Lataitungshi(台東市隊)年齡層合作重建帆船文化,也同時籌組台灣原住民守護領域聯盟。如今他們接棒部落聯盟的領導棒子之際,同時回到Fara’ngau山發祥地,背對忠烈祠,由各個部落代表輪流宣告土地與海域範圍,在此再為他們按個讚。

本人認為,忠烈祠該被檢討了,就像過去中華民國把日本神社改建為忠烈祠,而日帝國把清帝國的昭忠祠改建日本神社。甚麼時候,台灣人回歸在地生態與人文,尊重周圍百年榕樹、茄苳及樟樹的同時,也肯認原住民的文化。

(作者為台東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南島社區大學總幹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