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共和國》劉克襄/我要跟著狛犬去旅行

(▲翻拍自何志偉提供之監視器畫面)(▲翻拍自何志偉提供之監視器畫面)

劉克襄/作家

李承龍(右)。(資料照)李承龍(右)。(資料照)

(資料照)(資料照)

有陣子,在各地鄉鎮旅行,常以石獅做為探訪的目的。我眼中的石獅,除了各種傳統石獅子,還包括了劍獅、狛犬和風獅爺等。

遇到年歲久遠或者造型奇異者,常讓我著迷的端坐其前,忘情的觀賞,甚而拎起畫筆素描。嶺南鄉野的小石獅和日本肥前狛犬,當是我最鍾愛者。一個人在台灣旅行,大山大水看多了,難免不覺新鮮。反而是這類小風小物,隱身公園街坊,甚而是家宅收藏的,最能激發這類生活的驚奇。

仔細端詳這些石獅的樣式、材質和座落等等,總有其典故和生成背景,有時還是地方開拓和風俗信仰的重要線頭。就算一切皆空,只一單純物體的蹲立,彷彿禁錮著歲月風華,都讓人有著觀賞的愉悅。一隻非現實的動物,在紅塵人間帶著各種歷史情境、雕刻者的意念。那隱隱的寂然,有時竟比活著的稀有物種更加生動,充滿不凡的生命圖騰。

前幾日看到狛犬被毀,難過之餘,便在臉書貼出素描過的一尊安平風獅爺,結果引發一些討論。此事必須從五年前說起,安平老街進駐一批年輕藝術創作者,發動一樁風獅爺復育計畫。

過去的安平社區曾有不少風獅和劍獅,只是時日一久,好多都已損毀或被竊。他們組成工作坊,根據現實環境,創造多樣類別的獅子,在好些舊宅住家的屋脊和屋簷等位置擺設,試圖和社區居民對話。我走進老街巷弄觀賞,轉個彎,常在新創的風獅、狛犬和劍獅裡,看到各種生猛的原創力。

這些活潑奇異的獅形動物,不拘泥於一式,隱隱飽含民俗藝術的靈動,試圖跟現在的生活做某一可能對話。但他們並未懷抱使命感,也不想以商業觀光考量製造噱頭;只是當作有趣的創作,看看有無機會,碰撞出花火。

聚落的住民對這類新造物雖說不排斥,卻也發生一些是非。譬如之前有安好的獅子被潑黑漆,更有人抗議風獅比廟高容易帶出穢氣。甚至,附近住戶有生病者極力抗議,要求在獅嘴裡含一顆球,預防咬人。

我貼的那隻風獅爺即是。雖說四腳佇立,屬於老派樣式,九十歲老屋的屋主認為,那是家人生病的起因,目前已取下。舊社區的保守,難免讓某些擺置功虧一簣,但這一創造風獅的過程,人們對神明認知的歧異,透過理性對話,至少形成尊重對方的平和解決方式。對我而言,這一溝通過程是有意義的,仍屬於創作摸索的一部份。

但李承龍等人的反日情結,無端牽扯到狛犬等,難與此類比。他們的行徑是無知的反動,某一仇恨意識下產生的卑劣行為。跟滿清末年,那些自大狂妄的華人朝傳教士丟石吐痰,毆打信徒、焚毀教堂一樣,可笑且可憐。

我更憂心的,他們破壞的不只是狛犬,而是在毀傷我們的想像和包容,阻擾整個社會往前的文化創造力,甚且缺乏對話之可能。但歷史常證明,破壞者愈加暴力,只會讓更多人熱愛而意欲保存。

而我也會繼續自己的石獅旅行,享受獅形文化豐富的國度。台灣因為有這麼多樣的石獅,更讓人驕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自由共和國》強力徵稿

《自由共和國》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職業、通訊地址及戶籍地址(包括區里鄰)、夜間聯絡電話、銀行帳號(註明分行行名)及E-mail帳號。

刊出後次月,稿費將直接匯入作者銀行帳戶,並以E-mail通知。
文長1200字以內為宜,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請自留底稿,不退稿;若不用,恕不另行通知;請勿一稿多投。

《自由共和國》所刊文章、漫畫,將於 「自由電子報」選用,不另外奉酬。
Email:republic@libertytimes.com.tw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