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振興經濟 政府做的太少

蔡英文政府執政已經邁入第二個年頭,如果過去的一年,人民是以低民調給新政府打了分數,則未來的這一年,政府應該如何認識問題、解決問題,以開創新局?主政者心中必須要有答案,進而調整既有的作法,並且採取具體的行動去實踐,才可能翻轉情勢。

蔡英文政府執政已經邁入第二個年頭,如果過去的一年,人民是以低民調給新政府打了分數,則未來的這一年,政府應該如何認識問題、解決問題,以開創新局?(中央社)

人民為什麼對執政成效不滿?是推動改革,因而得罪了既得利益者?是支持者的耐心不夠?如果主政者是這樣的認知,可能就找錯了方向。因為既得利益者畢竟是少數,年金改革的軍公教人員、黨產處理的國民黨權貴,乃至司法改革的院檢系統,任何議題皆然。何況,贊成自我改革者所在多有。既然是少數,就不至於在民調上構成統計上的意義。這些改革的方向,基本上都是在對支持者兌現支票,若支持者有意見,「太慢」顯然不必失望若此,恐怕更有「太少」的問題。

過去一年,大家普遍認為什麼做的太少?檢視政府所有的政策,可以很輕易歸納出一個結論,就是一律是所得重分配與轉型正義,有關人民最在意的振興經濟,政府則沒有呈現相同的能量與比例在戮力以赴。好不容易四月二十六日在立法院初審通過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對照於馬英九政府時代發放的消費券,以及二○○九年開始陸續執行的「愛台十二項建設」,延續的竟是相同的思維產物,就是擴大財政支出。

曾經以亞洲四小龍之一而自豪的台灣,為什麼十多年來一談到經濟策略,就只剩擴大財政支出一招?原因可能是因為這最簡單,只要編列預算就好,而且容易討好,屬於短期作為。但是事實證明,這種以擴大財政支出的方式來發展經濟,不僅只是治標效果不佳,而且會留下許多後遺症,目前遍佈全台的「蚊子館」、「孑孓館」就是證據。

事實上,台灣要發展經濟的根本之道在改善投資環境,以及和國際接軌。前幾天,林全院長在台商聯誼活動中表示,希望創造一個沒有風險,儘量減少變動和意外的投資環境,讓台商對於政府的政策都能夠預測,讓台灣儘量走向全球化、國際化。可見林院長深諳箇中的道理。

改善投資環境,這個目標看似千頭萬緒,其實大可從政府本身先做起。舉例來說,政府目前還掌握大量的國營事業,尤其是公股行庫。當我們看到中國,不只將「區塊鏈」列入十三五規劃的發展重點,同時在上海,一支手機就可以搞定很多和消費有關的事情;而我們的這些公股行庫,普遍的經營觀念卻落後於世界潮流之外。八大公股行庫的董事長,高達六位是酬庸給財政、金融幫的退休官員;華南金的新任總經理近日發布,係由前金管會主委丁克華的太太出任,原本就近親繁殖的生態是否更為雪上加霜,又在圈內引起側目與議論。

更嚴重的是,這些公股行庫被少數人打著「捍衛全民資產」名義所挾持。最近鬧到高院的台新彰銀案,是個典型的案例。二○○五年,陳水扁政府為解決彰化銀行呆帳過高問題,邀約國內外投資人參與競標入股彰銀,並承諾將移轉經營管理權給得標者;後由台新金得標,成為最大股東。但是二○一四年,馬英九政府卻違反白紙黑字承諾,不再支持台新金掌握彰銀經營權,雙方因而對簿公堂。高院近日的判決直指:「財政部實違反誠信原則,並造成政府失信於民的惡例,自不可取」,應支持台新金取得過半數的彰銀董事席次。

讓人訝異的是,蔡英文政府似乎並不準備趁此機會結束紛擾,竟有意放任財政部浪費公帑繼續上訴,試問,未來三審定讞,萬一財政部敗訴,巨額的損失,政府要如何收拾後果?尤其,從公司治理的角度,六月股東會改選在即,政府作為彰銀的第二大股東,沒有理由不找最大股東坐下來協商,共同找出解決方案的道理,政府為何怠惰、迴避?其向國際訴求減少投資風險的履約承擔又何在?

台灣的投資環境,因部分官僚特權與少數反商民粹而惡化,當然不僅於此,但是一葉往往可以知秋。振興經濟,是恢復民意信賴的頭號課題,這是民之所欲,政府不可以做的太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