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澄社評論)國會反對黨

◎ 林佳和

在五二○,國民黨產生新任黨主席,新局一樁,雖未至可喜可賀,但不禁好奇:最大反對黨是否有一新耳目演出?在國會大亂鬥之後?審查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草案,時代力量黃國昌也說:「接下來要如何進退,我會深自檢討、好好思考,留在這個國會裡面到底還有什麼意義?」其實是相同問題:國會反對黨,究竟該如何行止?

學者Hubertus Buchstein觀察民主危機:民主的參與及投入、理性決定的產出,兩者出現越來越大鴻溝,投入不會帶來應有產出,國會反對黨當然每況愈下,沒有提供替代方案的能力,國會辯論淪為鏡像遊戲,換了黨名,顏色相異,但其實只是在照鏡子;選戰變成beauty contest,爭奇鬥艷的選美,選舉淪為儀式性活動。Colin Crouch認為,民主制度在形式上雖保持完整,但政治過程已改變,少數擁有某種特權的菁英影響力日增,壓制民主自始宣揚之均等計畫,接下來就是政黨腐蝕,政治媒體化、綜藝化,專家崛起,伴隨政黨菁英的衰微。各國都看到,人民竟然轉而嚮往威權體制,期許創造出更堅持的、更公平的、更貼近人民的「民主」,使國家機器能提供去政治化的、專業的行政,更符合產出導向之民主要求,追求更有效能、符合公平正義與公益的民主模式;令人訝異的:人們仍稱之為民主與政治。

答案當然不是走向威權,但也並非純粹政治決斷的、只是以共識政治包裝的民主。民主雖然應該追求產出的正當(例如台灣需要前瞻性的基礎建設),但也不能忘記投入與程序的正當性同等重要。國會反對黨,不是什麼忠誠與對峙使命之爭,而是必須帶有提供不同解答、不同想像能力的政治勢力,將異於執政黨之主張,帶入國會。國會反對黨,不能淪為只剩單一形式理性的溝通策略,甚而成為工具性、非道德性、道德性或美學性的反政治,至此,政治將惡化為僅剩群魔亂舞,不可不慎。

(作者為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