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共和國》黃昆輝/公義台灣的教育要務

黃昆輝/財團法人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教育,被視為推動國家建設發展的動力,促進社會階級流動的引擎。但教育要有完善的制度,也要有因應的配套措施,才能發揮此項功能。

台灣已成為一個M型社會,呈現中產階級逐漸消失,貧富差距日益懸殊的現象。值得大家關心的是,我們的教育已隨之成為M型化,也就是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子女,就讀品質較優的學校;而社經地位低的族群子女,就讀品質較差的學校,以大學為例,呈現「頂大無寒門、私大多弱勢」的雙峰現象。

加強弱勢、技職與幼兒教育

自由時報依據教育部統計資料,揭露一○二學年度來自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身心障礙及原住民等弱勢家庭學生,能進入大專院校就讀者分別佔三.八九%、一.五五%、八.二四%及二.九六%,遠低於一般家庭學生。聯合報則披露一○三學年度,弱勢家庭孩子進入公立大學佔十二.二六%,公立技專佔十.三九%,而進入頂尖大學僅佔五.三七%。這些弱勢家庭孩子大多就讀私立大專院校,家境清寒卻要繳更高的學費,最後只能仰賴學貸,未畢業先負債,其結果形成「貧者愈貧」的惡性循環,職業學校亦然。這兩份資料顯示,以現行制度,教育不但未能發揮「促進社會階級流動」的功能,反而在弱勢者努力追求翻身的過程,設下了絆腳的障礙。

其實,這些孩子早在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階段,就已失去教育機會均等、公平競爭的機會。對於這個問題,教育進步國家早已規劃相關的制度,採行扶助的措施。從傳統的設置獎學金,保留弱勢學生就讀一流學校的名額,到現行設置實驗學校,全方位協助弱勢學生提升其競爭力。目前,國內政府與民間設有不少獎學金,但力量分散,似宜加以整合並設置一個大基金,統籌規劃,擴大成效。美國「知識即力量」計畫(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英國「倫敦挑戰」方案(London Challenge)之類的實驗學校亦值得參考。此外,學者認為大學入學推甄,顯然不利於弱勢學生,其所佔比例,則宜再斟酌調適。在我們追求公義社會的過程,這是一個非常重要,且為根本的問題,值得大家深入去探討研究,而政府更應積極去面對、處理、解決。

今年三月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進行一項「重要教育議題民意調查」,第一題就調查「民眾認為教育部較不重視的教育」,結果顯示:在各級各類教育中,最不受政府重視是「技職教育」(佔廿四.二%)、其次是「幼兒教育」(佔十九.九%)。技職教育和幼兒教育可以說,就是「教育中的弱勢族群」。

我們的技職教育,曾經培育優秀的技術人力,協助創造台灣經濟奇蹟,這就是典型的「教育推動國家建設發展」成功案例。當年,政府配合經建發展,將高中與高職學生比例,由六比四,調整為三比七,並推動三期三年工職教育改進計畫。分年更新充實軟硬體設施,實施群集課程,才能全面提升職業教育的品質,培育經濟發展所需的充沛優秀人力。

可惜,近廿年來由於教改倡議「廣設高中大學」,教育部又力推「綜合中學」,助長升學主義,加速技職教育式微。這些年,產業界對於技術人力訓練不足,學用落差嚴重,供需不平衡抱怨連連。今年三月間,有一位電梯業者表示其銷售了兩千多台的電梯,卻苦苦找不到維修技術人員,困擾不已,這已是產業界普遍存在的共同問題。

技職教育無論在制度面或執行面都已到了亟需全面檢討,根本改革的時候了。教育部也已意識到技職教育問題的嚴重性,在今年三月依據職業教育法,提報「技術及職業教育政策綱領」,並經行政院核定公佈。該政策綱領分析技職教育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提出「以培養具備實作力、創新力及就業力之技術人力」為願景,並列舉三大目標和六大推動方向,同時表列相關部會協力事項。政府能重視技職教育問題,也用心提出革新政策,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技職教育常遭遇「產學供需不平衡」與「學生實作力不符企業需求」兩大難題。因此,技職教育改革也須從內外兩個層面來考量。第一、技職教育規劃,必須與經濟發展和國家建設緊密結合。政府應先釐訂經濟發展方向與國家建設藍圖,據以推估未來人力的需求狀況,作為科系設置與調整、課程與教材修訂、招生人數增減等之依據,如此才能拉近產學供需之間的差距。遺憾的是,我國自二○○○年後,就不再有短中長程的國家建設與經濟發展計畫,也不重視人力需求推估。設置科系和決定招生人數演變成一窩蜂的狀態,才會造成當前供需嚴重失衡的後果。

第二個層面則屬技職學校內部運作問題。技職學校培訓學生實作力,一直難以追趕上產業界的需求,主要原因有三:一、產業界的技術日新月異,發展迅速,但學校課程教材修訂遲緩。二、產業界擁有大量經費更新設備,學校預算有限,設施老舊。三、再加上師資進修制度未建立、學生實習不落實、教學與評量方式不切實等因素的影響。

其實,這些困難並非全無克服之可能。一向重視職業教育的德國、瑞士和法國都採取相當多有效的因應措施,很值得參考。例如,產業界參與學校課程的規劃,提供經費給學校專案研發技術,藉以更新設備,學生實習採取「工作單」的評量方式等。有鑑於技職教育的改革牽涉頗廣,也相當複雜,應通盤檢討,研提具體的改革方案。

至於幼兒教育方面,目前台灣出生率太低,正面臨少子化的嚴峻問題。究其原因,一般都歸咎於年輕世代薪水太低,養育兒女的費用太高。結論是「不敢生、不願生」。尤其,幼兒教育費用負擔太沉重,私立幼兒園的學雜費幾乎等同大學。目前,公私立幼兒園數量比例懸殊,約為三比七。公立幼兒園不但供給量不足,且分佈不均,公立幼兒園一位難求。年輕父母對廣設公立幼兒園,期盼甚殷。教育部潘部長已提出「公共化幼兒園」的政策,預計從二○一七年至二○二○年編列六十二億經費,增設一千班。

但許多學者專家則認為此項政策雖值得肯定,但尚難符應需求,強烈建議「國民教育向下延伸一年」。其所持理由,包括因少子化,國小減班空出許多教室可資運用;過剩師資亦可經再訓練轉任;而且既符合世界教育發展趨勢,又經多次「全國教育會議」一再倡議,已經到了該力求實現的時機。

本會三月份的教育民調也顯示,有四十九.○%受訪民眾認為應優先推動「公共化幼兒園」,有四十.一%認為應推動「國民教育向下延伸一年」。足見國人對幼兒教育推展的期盼,至為殷切。

不過,有關「公共化幼兒園」政策的推動,或「國民教育向下延伸一年」的實踐過程,恐須注意城鄉、縣市之間的差異,必須因地制宜,配合當地實際狀況,採行妥適的措施。同時,幼兒教育除了前述的硬體調整之外,有關師資培訓、教材研發、教法革新等軟體改革更不能忽略,須在制度面與執行面都能作深入地探討。

民主社會珍視個人價值,在教育上,應提供個人均等參與機會,不但要個人接受共同年限的基本教育,同時還應接受符合其能力發展的教育,這才是公平正義的真諦。準此而言,公義的台灣,加強弱勢者教育、幼兒教育及技職教育,實為當務之急。

(詳見台灣教育哲學學會與暨南國際大學合辦「公義社會中的倫理、民主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講演全文)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自由共和國》強力徵稿

《自由共和國》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職業、通訊地址及戶籍地址(包括區里鄰)、夜間聯絡電話、銀行帳號(註明分行行名)及E-mail帳號。

刊出後次月,稿費將直接匯入作者銀行帳戶,並以E-mail通知。
文長1200字以內為宜,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請自留底稿,不退稿;若不用,恕不另行通知;請勿一稿多投。

《自由共和國》所刊文章、漫畫,將於 「自由電子報」選用,不另外奉酬。
Email:republic@libertytimes.com.tw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