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建中滑稽列傳

◎ 黃惟冰

台灣大學申請入學與醫學系繁星推薦日前放榜,建國中學按照往例,邀請表現傑出的學生接受媒體採訪,沒想到卻出現冒名情況。一位周姓學生在同班趙姓同學的默許下,穿著趙姓同學的制服,假冒身分接受訪問,引起軒然大波。

當然,假冒他人身分,欺騙不知情的第三者,都是「白目」過頭,並不可取。不過,觀察本次事件,在責備高中生之餘,一個更值得大人們反思的問題是,把鎂光燈放在極少數成績優異的同學身上,意義何在?

在長期的潛移默化下,許多台灣的老師、家長,以及教育從業人員,至今仍然無法跳脫升學主義的思維,還是以分數、學校、科系,做為衡量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

因此,每逢重大考試或評選結果出爐,名列前茅的那一%,都會馬上成為關注焦點。大家急於從他們身上發掘考取高分的秘訣,舉凡念書的方法、補習的地點、作息的安排,乃至於考試前有沒有特別吃什麼補品,都成為一時楷模,值得昭告天下。至於其他九十九%的學生,不論再怎麼突破自我,或是勇於追尋「念好學校」以外的其他價值,就只能被迫「仰望」,突然矮人一等。

矛盾的是,今天之所以要以申請入學與繁星制度取代過去的聯考,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核心價值,就是要打破只論分數高低的舊思維,希望透過多元入學管道的提供,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全發展。然而,枉費建中做為台灣的頂尖中學,學校裡的大人們不僅無法理解制度改變的用心良苦,竟還故步自封的主動推派「優異」學生受訪,以「身教」的方式,繼續向學生示範「萬般皆下品,唯有分數高」的錯誤觀念。

涉世未深的高中生胡鬧事小,台灣的教育理念及制度,是否能夠讓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從中獲得肯定與自信,並建立完整的人格與品德,才是我們必須持續關心的重點。事實上,這次的冒名事件,恰恰印證了學生需要學習的事情還很多,絕對不是只會讀書就好。

(作者從事公共服務業)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