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豈止「環評程序的不確定性」!

◎ 張炎銘

陳文卿先生「8000億vs.環評程序的不確定性」投書,對台灣環評的「民粹至上」頗多感慨,個人除了深有同感外,甚至認為,由於部分環保團體、地方首長、民代對環評審查結果並不尊重,因此即使環評通過,要推動水環境建設中幾件重大工程還是困難重重。

自二○一○年政府公布施行環境教育法後,包括中學以下所有教職員、學生,所有公務員每年都要接受至少四小時的環境教育,政府對環境生態教育的用心可說有目共睹,環保觀念已深植人心,讓大家更珍惜台灣這塊土地。但「環保」不需要站在「開發」的對立面,尤其是攸關民生用水的相關建設工程。

目前新北市板新林口、桃園、新竹、高雄都已第一階段限水;回想前年此時,還發生六十多年來最嚴重旱災。事實上,以台灣水文豐枯不均,加上未來氣候變異,若我們不趕快加強水資源建設,恐將年年缺水!

以二○一四年全國水庫堰壩資料統計,不包括發電,就提供約七十一億立方公尺水量,是水庫總有效容量十八億七千六百萬立方公尺的四倍。再以石門水庫而論,有效容量約二億立方公尺,每年卻要提供約八.四億立方公尺原水。因此,任何時間若降雨不如預期,就有旱象發生,缺水風險高乃是必然。這也是二千年災害防救法實施以來,中央必須多次成立旱災災害應變中心的原因。

沒有水庫,大家用水一定不足,而若不持續水資源開發,最後手段是停灌、休耕,傷害的除了納稅人的荷包(政府補償費)外,還有承租耕戶與農業環境。台灣絕對需要更多的蓄水空間!

檢視二十項水環境計畫,有多項曾遭反對,其中尤以苗栗「天花湖水庫」、新北「雙溪水庫」這兩項工程,個人認為最難以說服或減低環保或反對人士的杯葛。水利工程師早都知道環保的重要,工程計畫也都通過環評審查,但「水庫是環保敵人」幾乎已成環保人士的刻板印象,要推動水庫建設,尤其是傳統水庫,可說已難如登天!

行政院長知道台灣投資環境很多問題是「卡在環評」,社會也都知道缺水的不便與傷害,我們實應努力共同追求開發與環保間,○.五的平衡,而不是○與一的競爭!

(作者為經濟部水利署退休,著有《遊水庫聽故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