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星期專訪─科技部長陳良基︰前瞻建設提升數位環境 建構AI留人才

記者黃以敬、吳柏緯/專訪

行政院宣示推動八千多億的前瞻性建設計畫,近期卻也傳出有部分企業對台灣環境及能源感憂心而可能外移,對外宣示要用「洪荒之力」留住產業的科技部長陳良基強調,前瞻建設就是希望用特別經費及特殊方式加速彌補之前的數位及新能源環境建設的不足,科技部更將以國家策略性作法去培育可與國際接軌的產業所需人才,也會協助法令鬆綁,讓學界科研獎勵真正對社會有實務發展潛力的研究,更助產業找出可行方向及過濾投資風險,只要人才與環境都能快速提升,相信台積電等企業還是會以台灣為第一優先。

數位總經費460億 50億發展AI平台

問:政府推出八千多億的前瞻建設計畫,選出軌道、綠能、水資源、數位作為大幅投資建設標的,科技部的角色為何?強調哪些優先建設?

答:科技部主要應扮演科技先鋒探索角色,尤其是數位建設,數位在電視、手機等生活運用很廣且是必然發展, 台灣卻一直在老舊的類比環境下,中小學數位環境更嚴重不足, 沒經費可把數位教育環境提升起來;因此我特別向政院及總統建議,需爭取特別預算,徹底改善數位環境。

數位建設經費預計編列四百六十億,可能有些人覺得經費龐大且以特別預算編列有疑慮;但觀察台灣自從兩千年以後 ,科技發展的領導及方向是較零散的,尤其網路泡沫後,全球科技發展出現不同,有的國家進步很快,但台灣的新東西太少、產業未升級,台灣是落後的,因此台灣年輕人十幾年來可參與的新機會不多,也造成薪資凍漲。

現在台灣是要彌補過去數位建設沒進步的地方,光是編列年度預算不知要編到何時,根本趕不上數位科技發展速度,因此必須有特別預算先彌補這塊不足。

其中我更一再強調,AI人工智慧明顯會是未來一、二十年帶動社會進步最重要的動力及產業走向,但過程中必須有很高速的運算平台。電腦運算要至少提升到PETA級、十的十五次方,亦即要提高一千兆倍的運算量,估算一個高速電腦平台就要七、八億, 台灣要從學術研究到產業運用估計要六部以上, 才能建構AI人工智慧發展所需數位平台,因此我特別爭取五十億特別預算建AI平台。這就是要給年輕人更多舞台,也要讓台灣可重新站上國際競爭的起跑線。

另一塊是數位建設過程,最重要基礎之一就是電力能源。台灣社會已有共識要脫離對核電的依賴,就須快速找到可再生式的新資源、綠能,而且也要用特殊經費及方法快速提升。

國科會其實早已有能源國家型計畫投入研究及規劃九年,也取經歐洲多國的綠能布建,台灣不是沒有能量或技術,只是以前沒做。離岸風力及太陽能發電的技術都已成熟,發電倍增是可做到的。要配合數位建設,綠能及水資源三千億建設也絕對有其即時性及必要性,都需快速補上,如果還要慢慢一年一年去編預算,台灣根本就不要想在國際科研舞台上競爭了。

科研變產值 台積電應會將台灣列優先

問:面對部分企業風傳出走,部長要用哪些「洪荒之力」讓企業留在台灣?

答:綜觀產業需求,環境面而言,水、電、土地等自然資源很重要,科技面向則首重人才及技術。對半導體的最大吸引力之一就在人才,但如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所言,「台灣不是沒有人才,是沒有舞台」。目前政府提出數位、綠能等前瞻建設、科技部提出AI人工智慧作為下一步積極推動項目,就是希望訂出未來十年、二十年方向,讓年輕人有更好的舞台。例如AI人智慧建設,甚至二○二○年要建構起5G物聯網,就會需要高速電腦設備、需要大量晶片,對年輕人就會產生很多新機會。

過去台灣年輕人雖很多出國學習,但像亂槍打鳥、欠缺國家戰略思考及策略性引導。科技部目前是先串連台灣及美國矽谷等國內外「業師團」,甄選國內五十多位、甚至近百位的優秀博士生直接出國實習,從研究、製程、量產甚至行銷的整套訓練。這些人只要回到台灣服務,一定可以帶領台灣找出新的研究方向及有顯著貢獻。

科技部也要協助減少學界人才與產業界的高牆,近期一堆學者到企業兼職卻遭監察院糾正彈劾,學界不敢技轉產業、產業不敢到學校借人,都須改善。科技部更要建立產學可快速互助、科研可以變產值的管道。從優秀人才的需求來看,台積電應該會把台灣列第一優先。

二是技術面,科技部也將更有效篩選科研、直接協助產業升級。例如半導體,大家都拚命要走到三奈米,目前可看到相關研究,但真正要量產的技術卻還沒看到,學界其實有可以生產的技術,科技部就要去過濾、找出較可行的量產技術。

科研論文造假應有科學性證據調查

問:台灣要研發創新,但論文造假等案件頻傳,您先前在教育部負責高教、現在科技部管理科研,要如何建立準則?

答:無論教育部或科技部,都很清楚強調,絕不能縱容違法,但也要盡力維護學術研究者可有專業探索及自律空間。

審理科研論文最重要是看科學證據,由不同領域的學術專業組成調查委員會,去把真偽的科學證據找出來。須給當事人說明機會、調查判定則要有科學證據依據,可供大眾公評。論文數據、圖表、內容有無造假,國際及台灣早有透過調查判定的機制,教育部也有與一九九五年成立的美國學術倫理辦公室聯繫,確保科研倫理案件的處理可更符國際規範。

這次台大案件,較引爭論是掛名共同作者的責任問題,這也可作科學性區分,就是對論文到底有無科學貢獻,例如過去蔣偉寧部長涉及掛名學生假審論文,最大問題是對論文無貢獻卻有掛名,至於台大校長楊泮池案,台大調查是有一定程度科研貢獻。

至於共同作者需否負起整篇論文全部責任,教育部調查過,目前國際上大概只有一個期刊會要求共同作者需負所有責任,大多數會看作者參與程度不同而有不同處理。教育部及科技部組的獨立調查小組一定會對此作更清楚調查判定。

有了清楚的科學性證據調查及判定,第二階段就是行政處分。科研造假當然要嚴罰,追回獎補助、撤銷升等都有一定的法規規範,不縱容違法、但也不能太政治性思考去限制科研,還是希望可讓學界有更清楚的依循準則,各領域學者還是可依專業認知去作研究、去追求突破,會儘快給社會一個說明及協助學界建立更清楚的準則。

不鼓勵論文、專利衝量 視實質貢獻補助

問:產業發展要奠基科研,但近年也出現學界專利數大跌,科技部如何讓科研成為產值?

答:我辦公室有字帖「以終為始」,就是提醒,所有科研的初衷就是要對人類社會有實質貢獻,而這也應該是科研的最終目標。

過去十多年教育部頂尖大學投資、科技部獎補助評選,把論文發表、申請專利當成重點,以台灣人口數來看 ,論文、專利的比例已是世界第一,卻沒有帶動新一代產業出現,顯示目標設定錯誤,這些只是中間目標、 絕不是最終。以美國蘋果公司研發電腦為例,要申請哪些專利其實都是要推出產品的策略性作戰工具,不是專利多就好,廢棄不用的產品哪需要一堆專利。

大學及研究者要去思考調整,不是論文多就好,而是要去幫台灣社會及產業看到未來的可能性及可行性,也幫產業減少投資風險,台積電一項投資動輒上百億,科技部也要協助過濾研究、減少錯誤投資風險。

未來會改變科技部獎補助方式,不再鼓勵衝論文、專利的量,而要看研究有無真可協助台灣社會或產業有實質進步的成果,這會更是大多數納稅人的期待。科技經費一部份將用來鼓勵產業必需的綠能、數位環境建設,也將有一定比例更實務評估哪些研究可對社會應用有實質潛力,還須挖掘一些目前看似冷門孤單、卻具有前瞻性的基礎研究,有效找出台灣下一世代的科技及產業發展方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