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青年論政)地下高雄之文資古墓奇兵

◎ 王大維

說到許多高雄人的印象中,過了國道一號的覆鼎金公墓,就像古埃及尼羅河的西岸,是屬於逝者的世界。覆鼎金公墓早在清朝即建立,是高雄占地最大的墓園。直到一九八五年禁葬前,這裡容納了台灣複雜的發展史上特有的豐富文化。例如一座乾隆年間的墓碑,背後隱含著平埔族漢化的歷史、還有由日人推行而廣泛的火葬文化、動盪時代產生的日人遺骨安置所、戰後遷台的大量軍民、以及伊斯蘭教特有的墓葬文化。而由於百年來的都市計畫,各地的傳統古墓也相繼遷入安身,不論是日治商業鉅子大坪與一、鹽埕五虎之一的黃慶雲、高雄漁業大王王沃、遠渡來台的西方人、到林德官公墓裡的無名逝者,都在這裡留下足跡,覆鼎金儼然是一座「地下高雄」,各種族群文化豐富地交織在我們眼前。

而由建築工藝來看的話,台灣傳統的雕塑、日式樸拙的自然石碑、作工精細的石砌基台、繪有印度神明與紋樣的馬約利卡磁磚(Majolica Tile)、風格各異的佛塔及仿造建築屋瓦的墓,就像為在另個世界的家人起厝一樣用心打造。在都市擴張及傳統對墓葬的忌諱下,高市府正進行遷葬並計畫改造為森林公園,雖暫時保留日人遺骨安置等,但更多尚待調查的古墓快速消失中,例如一座武智家之墓,是屬於改良台灣農具的重要人物武智信知,也已在今年二月初夷平。

其實公園和墓園不一定衝突,只要整理合宜,墓園也可以變成受歡迎的觀光景點,例如歐洲許多墓園以精美的雕塑及名人史蹟,每年吸引大量人潮參訪,日本雜司谷靈園及奧之院甚至推行地圖,供遊客憑弔名人墓所,旗津葉宗禮墓也是尊重文化的優良先例。如因狀況必須遷葬的至少也能保留外貌,除尊重墓主也可避免忌諱,像高雄陳中和墓如今已是社區公園,有許多人在此散步運動。

過去高雄已拆除許多有潛力的古蹟,例如台泥高雄廠、大舞台戲院、鐵路新村、岡山水利署第六河川局日式招待所,而相較之下,持續推廣文化的台南市不斷地發光發熱,期盼高雄市政府這次對覆鼎金公墓能有更好的處置方式,文化局也該有更全面的調查,別讓屬於我們高雄的珍貴資產又再次消逝。

(作者就讀國立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高雄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