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文資審議委員懂很多?

◎ 洪致文

嘉義火車站前,超過半世紀之久的小巧可愛公車票亭,雖然在非常多民眾的連署支持保存下,還是被夷為平地。

最近幾年來,台灣各地關於這樣的文資爭議層出不窮,不管是台北市府好大喜功為了西區門戶計畫的大破壞,或者是彰化縣府的文資不作為,不然就像這次嘉義市府走了一次文資審議跟你說不具價值,直接要縣府拆除。這一次一次的事件,都透露出台灣的文化資產審議有很大的問題,特別是文資委員到底看不看得懂這些文化資產呢?是否公民意識的覺醒,對於城市歷史文化的保存,民眾已經走在文資委員之前了呢?

台灣的文化資產審議,長期以來有個問題就是,組成的專家委員身分,裡頭建築專業的佔了大多數。這自然是因為早期我們對於古蹟的想像,就是在審建築語彙和建物外形價值所造成,以致在這樣的文資審議裡,城市歷史記憶與民眾情感往往不被考慮,更不用說近年來快速增加的產業文化資產,早已經跳脫出只有建築本身,而是包含整個產業脈絡、機具,甚至生產流程的整體文化資產價值。因此文資審查委員的組成,不應該只有建築專業而已,而是必須包含城鄉歷史、產業、交通、都市發展種種不同的專業(無形文化資產及考古遺址等等,這些又更是不一樣的範疇了)。

由於文化資產的種類有非常非常多種,並不是每個委員都樣樣精通,因此真的非常建議不管是中央或地方的文化資產審議,應該能夠針對不同類別的審查標的物,保留部分文資審查委員名額來聘請真正懂的專業審查者來協助鑑定。不然,以現有的文資審查機制來看,固定組成的文化資產委員,常常會造成不懂眷村文化的建築專家來看眷村建物,不懂鐵道運轉機械的委員來看鐵道文化資產,不懂城市歷史紋理的委員來看城市歷史遺產。說真的,這樣的文化資產鑑定,再怎麼審都不可能過的。而且,走在城市文化保存觀念前面的公民,和這些所謂的文資專家委員,根本還是在雞同鴨講,文化資產爭議絕對繼續層出不窮。

也許,在經歷了這麼多文資慘案後,文化部應該好好思考,是不是現在的文資審議出了些什麼問題?如果是因為文資種類越來越多,固定組成的文資委員無法樣樣精通,無法做出真正正確的判斷,那麼何不從中央開始,讓每次有比較特別標的物的審議時,能夠多一些真正的專業者以特聘委員方式加入?或者,在找那些固定班底的文資審查委員時,也能夠找各種不同專業領域的人來組成呢?

當然,許多當過文化資產審議委員的朋友也說過,在文資審議的會裡頭,通常只有「聽話」的委員在下次才會受聘。如果文資委員以自己專業的判斷,違逆了主政者的意願,那麼就會被打入「不聽話」的委員名單,那下次就絕對不可能讓你進來審了。如果台灣的文資審議真的是這樣的話,那麼以一個「略」字的會議紀錄告訴你「不具文化資產價值」的判斷,也就不足為奇;而這樣的文化資產審議,也只不過是個笑話而已。(作者為臺師大地理系教授,著有《像我們這樣的文化恐怖份子》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