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銘倫
筆者每年過年前都要進行團體衛教,為慢性、長期的精神科個案打「壓力預防針」。
每逢年節,總有些人不是那麼快樂。因為東方民族的「面子文化」與比較心態,讓過年期間的人際互動形成一種弔詭的氛圍,人多熱鬧形成的「人際戰場」上,倘若「斤兩不夠」接受比評,就開始滋生煩惱。
若是長期回診的精神科個案,在年節期間不要任意停藥;面對親友的過度關心或評價比較,個案們一起腦力激盪在言語回應、行為、想法上可以如何因應;塞車、人擠人等環境方面的狀況,依照過往經驗、事先收集相關訊息、計畫多種備案等,都可提升控制感,以減輕焦慮狀態的影響。
或許也可以退一步,把眼光拉長拉遠來看,每個人的人生有短有長,煩惱不一,每年這幾天的困擾,也就顯得微不足道。
又或者是利用過年發生的壓力危機,好好審視別人的期待對自己的意義,自己是否需要在乎不論親疏遠近每位親友的評價?若自己也覺得需要改變,那是否該好好盤點一下自身條件的優勢、劣勢,規劃新的生涯發展和目標?自己是不是每件事情都要如己所意的控制?不如計畫安排或失控,那又會怎麼樣?
最心煩意亂的時候,反而是探索自我的好時機,那也可以發揮危「雞」(機)入市,化為轉「雞」(機)的積極意義和價值了。
(作者為臨床心理師,台北市民)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