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澄社評論〉總統的絕佳講壇

◎ 蘇彥圖

在總統制或實際憲政運作趨向總統制的民主國家,總統領導成敗的關鍵,往往不在於總統是否及如何行使她或他的硬權力,而在於總統能否善用可能的各種軟權力,建立國政領導的政治乃至道德權威。作為唯一或唯二具有全國選票基礎的民選公職,總統在公共議論中,尤其擁有一個其他政治菁英難以望其項背的政治優勢─美國總統老羅斯福所說的絕佳講壇(bully pulpit)。在這種發言位置上,總統如何運用她或他身為民選總統而擁有的「話語權」,往往更是總統具有多少領導權威的關鍵。將總統的雄辯術貶抑為無關宏旨的表演政治是一種誤解。好的政治表演與政治溝通,是政治權威的再生能源。如果不能說服公眾、感召人心,就算總統勇於「拍板定案」,只怕總統經由選舉辛苦積累的政治資本,很快會坐吃山空。

公共的總統(public presidency)或雄辯的總統(rhetorical presidency),在美國已是總統研究的重要次領域。有研究發現,美國總統的發言,其實鮮少能夠積極改變公眾的意見。在政治趨於極化發展的脈絡下,美國總統對政策爭議的發言,更難有一錘定音的效果。然而,這不表示總統的絕佳講壇,在美國或其他總統制民主國家,只是一種迷思。唯有藉由積極參與公共議論,總統方能主動設定政治議程、形塑議題的討論框架、闡明政策主張,進而召喚、動員改革所必要的政治意志。如果囿於「總統代表全體國民」的浪漫懷想,或顧慮總統過早表態會壓縮公共審議與折衝妥協的空間,要求總統節制對公共議論的參與,恐怕才是不知今夕是何夕的觀念錯誤。若要完成一件事情,總統必須在播種與耕耘的階段,就領導給大家看,不能想等到收成的時候,才不惹塵埃地翩然現身。

從就職演說到告別演說,從每年一度在國會發表的國情咨文,到大大小小的公民集會(town hall meetings)與記者會,歐巴馬大都站在公共政策論辯最前線,以積極而誠懇的說理來實踐他的總統領導。歐巴馬模式或許只適用於歐巴馬。不過,如何妥善而充分運用總統的絕佳講壇,強化總統領導的政治權威,應該是包括蔡英文在內的所有民選實權總統,都必須認真思考的課題。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助研究員;澄社社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