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蔣校長?

◎ 吳柏翰

塑建蔣介石銅像的歷史,最早是從蔣介石來台灣的隔年開始。因蔣介石對銅像有所顧忌,所以蔣介石逝世後,才真正開始大規模鑄像造神運動,當時的繼位總統蔣經國頒布行政命令,除對銅像的神貌、服裝等加以規範外,也要求大規模增建,從那時開始,銅像占據著公園、道路、甚至是校園等公共空間中,最顯眼的位置,為的是希望大家都可以一親蔣公恩澤。

而政治大學的前身為中央黨務學校、中央政治學校、中央幹部學校,分別在民國六十六年與民國七十五年於總圖書館大廳及後校門交通要道,以慶祝校慶為名,各建置一尊銅像,然而蔣介石對於政大卻未必有如此卓越的貢獻。蔣介石為創校校長是歷史事實,但當時處在戰爭狀態,蔣身兼三十七校校長,一年也到不了學校兩、三次,根本無暇顧及校務,維持校務的運作,也都是假他人之手,讓政大每隔十年的校慶都要特別幫他鑄造銅像,或許另有其他原因。而這個他因,只要大家仔細看,從銅像基座上要我們永懷的是「蔣公」,而不只是「蔣校長」,就可以看出端倪。

「就算蔣介石之於政大有著無與倫比的貢獻,也不應該有銅像佇立在校園。」

一個人終其一生不可能十全十美,一定多少都有犯錯的時候,然而有功也有過,不代表有功就可以抵過,更遑論無功。王建民乃為台灣之光,陳樹菊所做的善行同樣家喻戶曉,但我們也不會因此認為,他們可以去傷害別人,甚至殺害別人。同樣邏輯套用回來,蔣介石或許有功,但我們不能忽略他曾經迫害、屠殺好幾萬人的歷史事實,進而推定現存的銅像沒有問題、可以瞻仰,事實上,我們不會看到任何一個民主國家會豎立獨裁者的銅像。

回歸校園做為教育場所,理當提供自由民主的風氣。面對蔣介石銅像這樣一個象徵性顯著的威權符碼,不應視而不見或是打太極。大學做為引領社會進步價值的燈塔,前身為「黨校」的政治大學,如今都能拋棄歷史包袱,秉持民主價值,帶頭認真地在層級最高的校務會議中,進行實質有意義的討論,不管結果如何,都已經正式的跨出第一步。這樣具有人文關懷實踐的精神,非常值得各大專院校借鏡。

(作者為政大野火陣線校務會議學生代表)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