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台大論文造假的殺傷力

◎ 林志忠

台大論文造假事件發生以來,對社會民眾和教育界人士的殺傷力有多大?順手舉例,至少有下列幾項:

一、「台大論文造假」成為一個專有名詞,不需要再解釋事件的來龍去脈、細節,以及牽涉的人士等。

二、社會大眾更加一廂情願(錯誤地)認為,大學教授的學術論文大多是研究生和博士後研究員做出來的,教授很少直接參與和貢獻。

三、民眾更會(錯誤地)以為,台灣各大學教授的「本業」就是常常外出交際應酬,隨時準備搶奪教育部和科技部的研究計畫與經費,以及伺機安插自己的人馬。

四、大眾會更加篤定地說這次的「台大論文造假事件」,教育部和科技部肯定會如同既往,把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採取「讓時間忘掉一切」的作法。

但是,即使教育部和科技部迴避及時回應輿論,刻意地保持冷靜,台大似乎尚未充分意識到,屆時(一月中旬?)無論「特別調查委員會」的調查報告內容為何,很可能會出現「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局面。而且,無論調查委員名單和調查報告內容是否公開,除非其中猛烈批判楊校長有嚴重過失,社會群眾不太可能會接受調查結果。反而,他們一定會更加得意自己的事前推論和直覺猜測。這才是這一次「台大論文造假事件」帶給台灣社會和高等教育兩方面的巨大撕裂與傷害!同時,或許也將是對楊校長的傷害,因為在輿論的浪濤下,楊校長一生的學術聲譽與事業恐怕再也無法自證清白,被公正的評價功過得失了。

然而,誰來替其他大學的眾多教師說一句鼓勵的話?他們以後在社會民眾和學生的眼光中,會不會也都只是「一丘之貉」?更嚴重的則是,在台灣迫切需要尋找出路和提升之時,缺乏民眾信任與支持的高教,如何能帶領社會探索走向經濟繁榮及全民福祉的道路?這次「台大論文造假事件」造成的已發酵或仍潛在的強大殺傷力,台大、教育部和科技部,都還以為可以等事過境遷就好嗎?

處理學術倫理以及研究行為不端案件,及時並且戒慎恐懼地組成調查委員會和定期公布處理流程與進度,極為關鍵。因為一旦沒有掌握好時機,很可能也就失去了公信力!

(作者為交通大學物理研究所特聘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