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從瑞典看一例一休的魯莽

◎ 陳嘉霖

一例一休上路,立即衝擊產業界,部分資本家出面抨擊政府決策。事實上,一例一休的實施,確實可能引發連鎖效應,可能帶給台灣更多的社會成本,但也可能是台灣產業轉型的契機,端看政策的整體配套周延性。可惜的是,一例一休政策的實施過於魯莽,缺乏整體經濟、勞動政策的戰略性思考。

一例一休新制的正面效果,首先就是勞工加班可獲得較多的薪資報酬,抑或是雇主為了節省加班費而縮短工時,所以對於「低薪」與「過勞」之惡,理論上可獲得緩解。但是,一例一休也會有負面效應,包含:企業為規避加班費,增聘部分工時勞工;企業可能將加班費的成本,轉嫁到物價上;體質虛弱的企業無法負荷人事成本增加,因而裁員、倒閉;知識型勞工比體力勞動者更能實質領取休假日的加班費,會加深薪資M型化。

上述這些問題,在之前的政策討論過程中,民進黨政府完全沒有提及因應對策,在沒有充分考慮後果的情況下,倉促上路,十分魯莽。如果當時民進黨政府能夠謀定而後動,不僅能緩解一例一休帶來的衝擊,也可透過其他政策配套,轉化為產業升級的契機。基本邏輯是,透過勞工權益的提升,淘汰體質虛弱的企業,政府再透過相關政策工具,將勞動力導引至其他產業。

勞動政策典範的北歐福利國家︱︱瑞典,在一九四○年代末期就曾以提高體力勞工薪資的手段,迫使無效率及獲利較低的企業退出市場,從而達到產業升級的效果,也解決不具發展性企業慘澹經營的窘境。因此,體力勞工薪資調升,不僅是勞動權益的政策,也是產業升級政策的一環。

當時,瑞典政府除了提升體力勞動者的薪資之外,同時也釋出強大的職業訓練能量,並接手僱用大量勞工,且擬定產業升級整體願景,與企業界取得共識。如此兼顧勞工權益與經濟生產力,達成社會和經濟目標的和諧。

民進黨政府在一例一休政策的推動過程中,缺乏的就是如瑞典政府這樣的整體戰略高度,不見經濟、勞動的跨部會討論,薪資、職訓、物價及經濟政策支離破碎,導致原本是促進勞動權益的進步法案,無法發揮應有的政策效果,十分可惜。(作者為台聯文宣部副主任、法學博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