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從2016的困頓中破繭而出

二○一六年,是最充滿希望的一年,也是最充斥分歧的一年。一方面,台灣公民藉由四年一度的大選,企圖翻轉舊政治;另一方面,台灣內部對於如何因應全球化困局的解方不同,同時面臨了新考驗。二○一七年已然來到,眼前的糾結不會自動解套,唯賴我們共同認識問題的所在。

政府,是接受付託來處理眾人之事者,治理的要旨,在化繁為簡,最忌治絲益棼。回顧去年,或許求好心切,或許新手上路,可以歸結出若干「作繭自縛」的案例,值得在新的一年調整步伐,重塑格局。

去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蔡總統邀集下,政務委員林萬億向國內主要報社主管首度說明了政府對年金改革的構想與方案。這份年改腹案的內容,與總統府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過去半年、共二十次的會議過程做對照,實際的關聯性並不十分明確,同時也有年改委員指證是兩回事。

既然如此,比較具有效率的決策模式恐怕是,這個備選案應該在去年六、七月間就直接提到年金改革委員會議上討論,既尋求共識,也進行修正,同時盡可能縮短分區座談與國是會議的期程,最遲在立法院本會期結束前就完成立法,不必拖到五二○或今年夏天才能拍板。如果政府考慮立法院刻正審議總預算,時機敏感,有所不宜,那麼年金公開討論的啟動點就該跟著延後,以縮短戰線,改以其他改革案先行。

道理在於,年金改革非做不可,包括多數軍公教都能理解,是社會具有高度共識的課題,問題在於應該如何改?改到什麼程度?這類的改革案,理當減少程序問題,直接切入主題。年金改革不此之圖,成為情緒發洩者有備而來的展場後,主政者仍堅持認為這個過程不能減省,那麼就該認清這一系列的抗爭、鬧場,事屬必然。既然全是自找的,社會上期待銳意改革的多數人,認為政府行事拖泥帶水,民調因此下跌,也是剛好而已。

勞基法修正,則是新政府上任後另一個重創信任的案子,其後遺症正在逐漸呈顯中。這個事件從勞動部在去年五月底逕自廢止適用三十年的函釋,公告八月起連續上班七天違法起,造成百業與勞資的衝擊與對立擴大,並未因終於在六個月後(十二月六日)於國會完成「一例一休」三讀,而告一段落。元月開始,不同行業特性、工作需求與個人職涯的數百萬勞工,不論白領、藍領,在大企業、中小企業,是製造業、或服務業,幾乎全被硬性鎖進同一個工時結構之中,進入了新一輪的矛盾異化階段。

有關成本增加的現實問題,體質良好的企業可以吸收,若反之,必然就會轉嫁,或轉嫁給勞工,或轉嫁給消費者,運輸、食品等業已經「漲」聲響起,即是徵兆;最諷刺的是,這效應還迴向到政府身上,公務機關的聘僱勞工受「一例一休」影響,已有政府單位反映可能在下半年就會面臨人事費用拮据的困境。公部門能怎麼辦?當然就是轉嫁給納稅人。

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在經濟局面轉強的時候發生,問題相對單純,但是如果大眾對前景趨於保守不抱樂觀時,怨懟就會直衝主政者,這也是早可在預料之中。新政府提出所謂「分配、就業與創新」口號時,若有完善配套因應,怎麼到現在還不拿出來安定民心?

以上兩個例子,新政府所有參與決策的人,都有責任回答這些問題何以無法事前避免?到底政府的政策流程主要的盲點與障礙出在哪裡?民間觀察認為,這與政務官的拔擢,不分藍綠,普遍社會歷練與實務經驗不足,恐怕脫不了關係;倘若在公共政策研擬時,能夠腳踏實地到基層進行產業調查與問題確認,尚可補強,但偏偏不是,終致決策品質的惡化。

新年開始,期待新象,最根本的途徑,先要從作繭自縛中,破繭而出。如何拿捏謀定後動與當機立斷的箇中三昧,是成功領導國家的關鍵。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