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炒粿條」進了OED

◎ 曾泰元

回顧二○一六年的《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OED)所收錄的新詞,給了我們台灣一個新年新方向。

二○一六年,這部權威詞書新增了高比例的亞洲元素,在源自星馬的外來詞之中,char kway teow特別讓我眼睛為之一亮,念出來的感覺很像我們的台語,細讀詞條,果不出所料。該詞的詞源明白指出,char kway teow來自福建話,經我對其發音註釋逐字推敲,再上英文《維基百科》網站加以核對,確定牛津新收錄的char kway teow就是「炒粿條」。

粿條又稱粿仔條,也就是客家人說的粄條,都是先將米磨成漿之後,再加工製成的寬扁麵條。這個源自星馬、以閩南語音譯的char kway teow登堂入室,為OED所收,正式成為英語詞彙的一員,讓我們台灣人也備感親切。

廣東人的河粉是一種類似的食品,炒河粉更是一道名揚四海的傳統小吃,英語世界多把它音譯為chow fun(炒粉,不是「炒飯」),最有名的 beef chow fun(乾炒牛河,字面意為「牛肉炒粉」)早就約定俗成。

chow fun(炒河粉)一詞雖在英語世界廣為使用,但迄今尚未獲得詞典的背書,然拼字僅一詞之差的chow mein(炒麵),卻早已為各大小詞典所收。

「炒麵」沒有依循穩健保守的作法意譯成fried noodles,反而以廣東話的音譯chow mein行遍天下,這個趨勢也在去年OED收錄的新詞再次得到印證。其所收錄的十來個香港詞彙中,與食物有關的幾近一半,絕大多數都是廣東話的音譯:char siu(叉燒)、siu mei(燒味,與臘味合稱燒臘)、yum cha(飲茶)、milk tea(奶茶)、daipai dong(大排檔)。

台灣小吃種類繁多,美味可口,是我們引以為傲的軟實力。然而我們在翻譯這些美食的時候,卻總是怯於音譯,老在英語的文字裡打轉,隔靴搔癢,不只間接拗口,文化特色喪失泰半,還容易造成理解上的障礙,令人遺憾。

台灣需要觀光,觀光需要美食,美食需要翻譯,而音譯就是翻譯異國美食最常見的作法。鑒往知來,我們在翻譯時不該妄自菲薄,自我設限。對於美食音譯這條正道,我們要有自信,外國人不懂,是他們該學,不是嗎?《牛津英語詞典》點的這盞燈,我們為什麼不拿來給自己照路?

(作者為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