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維持現狀下之外交新思維

◎ 游錫堃

蔡政府上任伊始,人民期待高且國政百廢待舉,外交方面與經濟、兩岸、轉型正義一樣同具重大壓力。過去外交休兵下,馬政府還曾發生甘比亞斷交,何況是拒絕接受「九二共識」的蔡政府。面對中國可能的外交割喉戰,有人預測隨時可能產生雪崩式外交,也有人預測未來邦交國可能會只剩個位數。昨日聖多美普林西比斷交,就有很多人說:「該來的終於來了!」

在這樣艱困的國際環境中,順著美國「川普總統當選人」口頭承認「台灣總統」的局勢,我國應該要有與過去不同的外交新思維,個人意見如下:

一、國際援助預算仍應參考聯合國政策辦理:

先進國家都重視國際援助,聯合國對已開發國家訂為各國GNP的○.七%,我國應參照編列,選擇與我友好的(以台灣之名建交者優先)、真正需要幫助的國家、是有意義的建設項目予以援助,以善盡國際社會責任。

二、不必在意「中華民國」邦交國數目:

應完全拋棄過去中華民國「主權及於大陸」、ROC與PRC競爭「中國代表權」、「漢賊不兩立」的思維,也不必在意邦交國數字,即使剩十國、五國,甚至零國也沒有關係。唯有不介意「中華民國」邦交國數字,才能不受中共挖我邦交國及邦交國索取高額援助之要脅。

三、以台灣國際生存發展為外交最高戰略:

台灣國際參與空間狹小,維持一定邦交國數目固然有益,但現有邦交國對台灣國際生存空間的維護與發展幫助有限。國際政治大多掌握在國際強權手上。為讓台灣走出去,我們應以台灣國際生存空間為外交主軸,將有限資源放在美國、日本、歐盟關係之經營上,並積極發展與各友好國家之實質關係。

四、以「台灣」之名積極參與國際社會:

為讓台灣走出去,應積極推動以台灣之名參加國際組織,也歡迎任何國家以台灣名義,與我建立外交關係,歡迎世界各國對台灣、中國採雙重承認,如此將促使中國在挖我邦交國時有所顧忌,因為挖了「中華民國」邦交國,可能反而增加了「台灣」邦交國。

台灣尚存二十一個邦交國,絕大多數必須藉由援助經費鞏固邦誼。聯合國會員國一九三個,我國只要編列「國際援助」預算,採取「願者上鉤」的策略,總會有部分國家因財政考慮,期待與「台灣」建交。若以馬政府任內每年所花費的援外預算,平分給二十一個邦交國計算,平均每國每年至少三億以上,中國不可能為封鎖台灣邦交國,援助聯合國全部會員國統統有獎達上述數目。我方只「爭取數國」,中國就必須經年累月「防備百國」,如此在外交上才能主客易位,化被動為主動,化不利為有利。

(作者為前行政院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