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誠徵五千個帳戶

◎ 楊宏基

行政院砸下七十二億推動「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讓高中職畢業生不急著升學,先進入職場做職涯探索或生活、國際體驗。有人拍手叫好,但筆者看得霧煞煞、覺得心慌慌。

方案以三年為期,每年五千個名額給高中職畢業生,投入傳統技藝、農業、文創、創新產業、國際志工,教育部和勞動部每月各提撥五千元存入學生帳戶。即三年後學生不但有工作經驗,可能找到將來發展的人生志向,也有三十六萬元「第一桶金」。

看來美好的政策,卻與民眾實際生活經驗難以結合。前陣子人力銀行推出的影片,不就點出職場上在乎的學歷、經歷問題;傳統觀念裡,家庭和學校都是以升學做為主要考量;企業多半希望「即戰力」,而不是從頭教起的白紙;扣除鐵定升學的部份人數,五千個名額如何報名?那些選項?作業時程?甄選標準?洗頭妹算不算文創產業?畢業大考前令人煩心的事再添一筆。

教育部說,許多學生不清楚自己的目標,有四分之一的大學生唸自己不喜歡的科系,畢業後學用產生落差。筆者認為,這個問題恐怕不在於學生,而是在於國家產業政策。比方說,大學開了長照學系,但唸了長照學系,對就業有幫助嗎?而企業提供職缺,只是在測試孩子的「興趣」?那怎麼教?到最後淪為掃地、端茶、買便當?這就是體驗職涯?

政策不能只是砸錢,必須考量民情與實際作為,「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之結果有待檢驗。

(作者為台北市民)

◎ 邱世長

教育部規畫「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該方案由「高中職生涯輔導計畫」執行,筆者深表認同。

回顧台灣過去「光輝的經濟奇蹟」,就是因為深耕「技職教育」,讓人人有「一技之長」,台灣才能成為「亞洲四小龍」,創造經濟奇蹟,還因此成為經濟發展的典範。

台灣教育錯在「教育商品化」,讓高等教育的文憑變成一種商品,大學生拿到文憑,卻未必增能;加上台灣產業不願花錢升級,只願做低獲利的代工,才造成台灣今日經濟不振。

看看德國的技職教育,歐債風暴並沒燒到德國,還出現許多「隱形冠軍」,讓德國經濟至今屹立不搖!台灣也該見賢思齊,深耕「技職教育」,培育新一代的技職人才,正是擺脫台灣悶經濟的良方。(作者為教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