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台灣「去殖化」任重道遠

今年的十月十日,民進黨第一次同時取得中央執政權以及國會絕對多數席位,這個本土產生的政權昨天同樣在總統府前舉行「中華民國一百零五年的國慶」,蔡英文總統並且呼籲「中國大陸」要「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這個場景與時刻,提醒了二三○○萬全體住民:台灣的去殖民地化工程,無法因為邁出了一小步所喜,顯然還需要全體更大的努力。

將二○一六年十月十日的政府表現,界定為台灣去殖化程序中的一個過渡,是理性認知現況事實,進而再次策定實踐方向。因為,有關中華民國、雙十、國慶,甚至國歌、國旗等這些政治符號,全是外來產物,自一九四五年由軍事殖民者帶來與台灣產生連結後,在這塊土地上至少已經歷經了三階段的蛻變。

第一次演化當推一九九六年,由國民黨籍總統李登輝推動修憲所實現的總統直選,由台澎金馬與附屬島嶼等全體公民投票決定中華民國國家元首,所確立的台灣主權;第二次進化,則是一九九九年民進黨全代會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整合出「台灣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在野政黨立場;第三次的轉化則是一九九九年七月,李登輝以總統身分口頭宣布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這三次的脈絡,再加上二○○○年之後陳水扁八年執政的鞏固,不論是李登輝所認為的「第二共和」,或是民進黨元老所直言的「借殼上市」,中華民國以及其所代表的一整套概念,已經被進入體制內的兩大政黨的政治菁英給聯手「在地化」了。中華民國成為學名,其俗名則是台灣,二者目前是同樣的指涉詞,這就是去殖化的啟動。儘管馬英九政府的八年間極力想將中華民國重新拉回「舊中國」的虛擬世界,依舊改變不了台灣公民才能投票的現實。

因此,二○一六年蔡英文政府在這樣的中華民國帽子下舉辦雙十活動,有別於前述的在野時期、少數政府時期,民進黨完全執政正是當前最大的具體進展;其代表的是台灣主體意識在這麼多年間的淬鍊與累積下,已經上升成為社會上壓倒性的主流民意。也就是說,當下的台灣,政治菁英講什麼,變得次要;人民想什麼,才是問題的本質。

在中華民國只等於台灣的前提下於十月十日放假,現代國民或許應該以歷史遺跡的態度看待這個日子,一如荷蘭人留下的熱蘭遮城、西班牙人建造的紅毛城、鄭成功改建的安平古堡、清國建築的北門、日本的總督府,乃至國民政府來台後舉目皆是的戒嚴紀錄。台灣各世代與這些過往時空和平共存,不表示大家應該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更要藉由這些殖民的殘餘,隨時警醒主權在民的現代台灣該有什麼樣的未來圖像?

事實上,自一六二四年以來,台灣有的就是殖民史。儘管民主化的進程業已歷經三度政黨輪替,由於殖民遺緒清洗不淨,導致被殖的嘴巴依舊根深柢固,例如統獨名詞的爭論不休,就是典型指標。唯有當多數人換掉腦袋,認識今天的台灣只有侵略與反侵略的問題,並且集中力量、團結意志,共致防禦外敵的國家路線與政策,台灣才算是真正擺脫了殖民幽靈的統治。

從這個角度檢視,在國會擁有三十五席的最大反對黨,不僅繼續在其黨章中標舉「國家統一」,最近竟通過「九二共識」政綱,應界定國民黨為新殖民政黨,今後該是民意淘汰的首要對象;至於剛上台幾個月的新政府,大家同樣要聽其言觀其行,督促其在與中國周旋的智慧與能耐間,是否也在台灣去殖化的實質民主上,掌握軸心,勇敢前進?這個使命任重而道遠。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