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正視觀光財流出大於流入的問題

台灣的觀光產業現況究竟如何?觀看的角度很重要,從產值來說,二○一五年觀光外匯收入與國內旅遊支出總額合計是八一九○億元,只占GDP的四.九二%;如果從就業人力比較,統計到今年四月底,是十九萬五二九六人,這個數字甚至還包括特約導遊、民宿以及廣泛的觀光旅遊業在內的人口。

以前述的目光看,觀光產業的形象似乎還好。但是如果換另外一種眼界去透視觀光產業的價值,它所創造的工作機會、乃至經濟規模在全球的發展趨勢上,卻都不斷地在增長;「世界觀光組織」即預估,二○二○年,全球觀光人數將成長至十六億零二百萬人次,全球觀光收益亦將達到二兆美元。台灣固然不在國際熱門景點區域,但是總得跟上水漲船高的浪潮。

尤其,在全球化的鏈結中,過去台灣靠著貿易與世界接軌,未來我們能不能發揚觀光的產業特性,使其成為台灣連接國際的重要軌道,從我們國家的特殊地位來說,這個產業的身影,毋寧驟然高大起來,也恐怕值得我們對其多一些理解與關切。

二○一六年,因為中央政權轉移,政策路線連帶調整,被多數國人視為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昨天,總統府前出現了以五二○後「陸客團」減少為訴求的觀光業自救集會,在天候不佳下,人數相對很有限;不過,這個現象剛好反映了過去八年政府的觀光政策,今後勢必要加速過渡、換軌。產業的發展必須朝向四面八方,回歸市場機制,建構各國旅客還會再來的永續條件;而不是仰賴天朝恩給,不惜殺雞取卵,一再複製「不來終身遺憾、來了遺憾終身」的一次性消費。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的數據,今年一到七月的來台旅客,事實上較去年同期是成長的(+七.九三%),帶進的觀光外匯收入估計是二七六○億元,較去年同期也增加了近二○○億元。如果比較幾個主要客源,韓國大幅成長廿九.○一%,其次是日本,成長十七.四六%,馬來西亞成長八.○一%,港澳及歐美則成長約七%,都是正成長。這個勢頭與分布,質量並俱,相當激勵業界,政府當然要亟思各種配套措施,使其繼續茁壯擴大。

至於前政府引為「政績」的中國旅客部分,今年一到七月的「陸客團」較去年同期負成長八%,自由行人數則成長十三.八二%,因此總計中國來台的旅客人數(二四○萬九五三五人次)成長○.四一%,得以維持平盤。

但是若從五月以後的數據看,團客縮減了三成,自由行則每月成長約一成,趨勢較為明顯,若再加上移民署八月份的入境數及九月送件數,觀光局預估今年全年中國旅客來台的外匯收入會較去年減少約三六○億元,說明這個效應是存在的。然而受衝擊者特定且局部,有些可以輔導轉營他國客源,有些適合留在本業優質升級,有些可能受限於先天條件,言國際化與體質調整,皆陳義過高,那麼就需要有更貼近現實的作法來加以引導。

其中,如何增進國人的國內旅遊意願,是就地取材的捷徑,政府應該善加思考。以二○一五年為例,國人的出國人數高達一三一八萬人次以上,超過了國外旅客來台人次(一○四三萬人次),國人出國平均每人每次的消費額超過五萬元,既高於國外旅客在台消費額(每人每次一三七八美元),更遠遠多於國人在國內旅遊的消費額(每人每次二○一七新台幣),這麼顯著的反差,透露出一個強烈訊號,我們的觀光財是流出遠大於流入,這個問題所牽涉的方方面面,必須正視。

凡是不具延續性的施政,即不構成政績。「陸客團」政策,既是中國要脅台灣的人質,也是國民黨政府留下的爛攤子。面對北京出招,我們的拆解之道,要在真正的「自救」做出實績,業者要提出吸引國人旅遊的優惠措施,政府要推出鼓勵在台旅遊消費的全面檢討,旅遊環境與品質當是根本。至於飲鴆止渴的「九二共識」,可以丟進茅坑,就此休矣。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