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向抗爭力道最大的一方傾斜?

新政府執政即將屆滿百日,不僅沒有蜜月期,府院的滿意度都已降到五成以下。一個上台三個月的政府,不但鮮獲好評,而且抗爭烽火四起,成為各方砲火的標靶,又常無端挑起爭議,政策游移不定,似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新政府才踏出第一步,卻因走偏了方向,再怎麼努力前行,只會與人民距離愈來愈遠。

當前台灣社會之所以充滿對立氛圍,首先與全球化所造成的貧富差距擴大,且技術門檻較低的底層勞動者是全球競爭平台的輸家,而白領菁英階級則充滿貪慾,且以錢賺錢,注定成為贏家,彼此的懸殊差距有關。再者,各國以量化寬鬆、負利率等貨幣政策解救金融危機,只造福了金融家,而釀成金融風暴的罪魁禍首更沒受到應有的懲罰,致而矛盾抗爭日益激化。此種全球化之下日漸惡化的勞資關係亦蔓延到台灣。復以台灣景氣下滑的窘境,彷彿日本失落二十五年的翻版,勞工、年輕人普遍對未來感到茫然絕望,而多數產業也陷入發展瓶頸,無法以研發創新創造高附加價值,只能陷溺在「降低成本」(COSTDOWN)的血汗製造模式,賺取微薄的利潤。勞資雙方皆對未來失去信心,便只能在工作條件、勞資關係上角力,進行零和對抗,而非建立互利互信的雙贏模式。

勞資必然各謀其利,但政府是現行法規、制度的執行者,以及政策的制定者,並且負有引領經濟發展的任務,因此不能有所偏頗,必須站在多數民眾與國家整體利益的立場,訂定務實周全的勞動法規,維護良好的勞資關係。而小英政府在發言上儘管面面俱到,關照全民權益,然則一旦觸及實際案例,便露出向勞方傾斜的政策方向。其實,若是以多數勞工的工作權著眼,亦無可厚非,不過仔細探究,新政府傾斜者未必就是多數勞工的心聲,而只是抗爭力道較強的勞運成員罷了。這些勞運積極份子的主張,在理念與論述上或許充滿道德魅力,無形中強化了抗爭的不可妥協性;然而在客觀環境上卻充滿落實的侷限性,如果沒有在勞資之間、產業營運與勞動法規之間,找到最好的運轉方式與制度規範,產業將失去競爭力,反而會降低了勞動條件,使勞工的生存權與工作權受到威脅。

故而,勞工團體擔心未制定強制性的勞動規範,包括基本工資、工時與休假規定,則無法使勞工權益受到確切的保障,出發點並沒有搞惡意對立的本意。但是,要使勞動法規與勞動條件的提升具有可操作性,不淪為空談,首應了解的是台灣勞動條件未獲長足改進,到底是資方苛刻剝削勞工造成,抑或總體經濟惡化、景氣下滑所致?誠然,企業界不免有少數所謂的「慣老闆」,不重視勞工權益,但台灣產業失去成長動能,經濟發展停滯更是勞動條件改善的最大障礙。這才是台灣薪資倒退,就業機會減少的重要癥結。如果是產業沉淪所致,則振興經濟才是改善勞動條件與勞工權益的正確藥方,以修改勞動法規強迫勞動條件的提升,反而會因經營成本增加,企業在市場上失去競爭力,導致裁員關廠,反而傷害勞工的利益。而這些「愛之反而害之」的負面效應,抗爭者在爭取勞工權益的強烈使命感召喚下,是看不到,也不願意面對的。但是主導國家大政的執政者,就必須權衡關照全民利益,承擔責任,折衝各方利益,做出最佳的決策。

執政者面對的政策抉擇,常常不是是非題,而是選擇題;也不是全有全無的零和遊戲,而是在○與一之間有更多彈性空間。新政府若有肩膀承擔各方壓力,即使當前爭議不休的工時、休假等議題,也不難由製造業與服務業的不同特質、科技時代工作特性的改變、總體經濟、產業競爭力等多面考量,做出正確的政策選擇。但不管最終決定如何,最壞的政策就是只向抗爭力道最強、分貝最大的那一方,不論其訴求合不合理、合不合法,全面傾斜,照單全收。新政府滿意度大幅滑落,恐怕是跟這樣的政策傾向與施政心態有關吧。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