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三駕馬車救經濟

全球經濟多數呈現L型成長,景氣雖然沒有持續下滑,但上升趨勢平緩,過去那種在大衰退之後往往會出現的V型反轉不復可見。台灣經濟走勢也非常類似,最近的經濟數據已有觸底跡象,但成長力道顯然不足,低成長是否成了台灣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值得關注。

長遠來看,台灣經濟發展的歷史軌跡係呈現下降趨勢,依據星展集團統計,過去二、三十年間,台灣經濟成長率從蔣經國時代平均為九.○%,李登輝執政時期為六.九%,陳水扁時期為四.四%,馬英九執政時期平均為二.六% ,一路下滑,到今年「保一」都成為艱鉅目標,且明年即使回升,想要往上突破二%也很難。再加上台灣內需不振已是常態,成長仍須以出口為主,而全球貿易量的減速更衝擊台灣的成長,稍一不慎我國就可能掉入日本經濟長期失落的覆轍。

其實,當前台灣經濟景氣衰退兼具循環因素與結構性病灶,貨幣政策的效果已到了極致,繼續降息、寬鬆貨幣的效益有限。尤其,台灣景氣低迷的主要癥結在於投資不足與就業機會停滯,因此擴大財政支出與推動結構性改革,與貨幣政策的配合,才是真正具有療效的解藥。擴大財政支出方面,過去受限於政府債務瀕臨舉債上限,以及總預算七、八成用於法定義務支出,所以公共建設支出無法大幅增加,而民間投資亦因金融海嘯之後,資金流向投機市場炒作,並未挹注實體經濟,造成金融與商品市場熱絡,而實體經濟則疲弱不振。如此的資金配置無法成為經濟成長的動力,只會造成投機泡沫,醞釀未來的金融危機。

因此,打開經濟停滯的鑰匙,就是增加投資,而今年不論公共建設或科技預算都有增加,這是正確的改變。但衡量目前政府的財政負擔,顯然很難大幅增加公共支出,因此修法提高舉債上限,似為可以考慮的途徑。一則一○五年度中央政府舉債金額占GDP比重為卅二.四七%,而法定債限為四十.六%,均遠低於世界平均水準;再者,我國債務屬於內債,發生主權債務危機的機率低,增加舉債的風險不高。故而我國債務上限仍有大幅提升的空間。但是,提高舉債的前提乃是必須運用於具有回饋效益的項目,例如交通基礎建設,不能花在年金之類的消耗型支出,才能使舉債的正面功能充分發揮。

擴大公共支出之外,因為台灣景氣低迷也反映了結構的崩壞,因此最根本的解決方案則在結構改革。我國結構改革的重點在於生產力提升,產業創新轉型與年金改革等,包含成長與分配的議題。這些都已成為小英政府施政的目標,但仍未看出清楚的政策輪廓與解決方案,似乎仍在摸索磨合中。提升生產力必須由勞動參與率、人口的數量與素質、技職教育多方著墨。然而,我國勞動參與率五十八%,而其他亞洲小龍均在六成以上,差距頗大。這也反映出我國人口老化、少子化與退休年齡偏早,已經造成經濟成長缺乏動能,表面看來與日本面臨一樣的問題,其實日本係在成為富裕國家後才掉入泥淖,台灣卻是未富先老。

加上年金制度若是不改,坐視其之必然破產而無所作為,將使年金淪為一種老鼠會,由後來者來養先來者,直到無力負擔破產為止。若此,將引發嚴重的階級與世代衝突。由此可見,年金改革亦為結構改革的重要環節。但所有提振經濟的根本仍在產業發展,我國以組裝代工為主的產業發展模式,面臨中國及其他後起新興經濟體的競爭,已然失去優勢與生存利基,因此產業的創新轉型,搶佔全球產業價值鏈的戰略高地,創造高附加價值,已是經濟再起的必走之路。

總之,台灣若要避免日本式的沉淪,必須借重包含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結構改革的「三駕馬車」,多管齊下,方可振衰起敝,為經濟帶來活水,超脫低成長的魔咒與陷阱。而三駕馬車中最艱難者非結構改革莫屬,如何克服阻力,掌握正確的改革方向,將是小英政府最大的考驗。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