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低頭族:phubbing

◎ 曾泰元

世界最權威的英文詞典,終於認證通過了「低頭族」的英文。

日前《牛津詞典》(Oxford Dictionaries)收錄了一批新詞語,他們沒發布新聞稿,沒讓媒體廣為周知,只在詞典的部落格低調公布,許多人關注的phubbing(當低頭族)赫然在列。

《牛津詞典》收錄了一批新詞語,其中包含「phubbing(當低頭族)」一詞。(資料照,記者羅沛德攝)

phubbing從誕生問世到獲得權威的背書,只用了短短四年的時間。

二○一二年,澳洲一家廣告公司在《麥考瑞詞典》(Macquarie Dictionary)的委託下,進行了一連串的游擊行銷(guerrilla marketing)。廣告公司邀請詞典專家和作家詩人進行了腦力激盪,創造出了phubbing這個新詞,用來描述滑世代忙著玩手機而冷落他人的行為。這項公關活動透過精明的設計,成功吸引了全球媒體的目光。

中文的「低頭族」描述外觀,指人「低頭」玩手機。英文的phubbing側重內涵,指人因專注於電話(phone)而冷落(snub)他人。兩者切入點不同,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phubbing(當低頭族)是動名詞,指的是這樣的行為,其核心是動詞原形phub(當低頭族),此乃由phone(電話)的前兩個字母和snub(冷落)的後兩個字母接合而成。phubber(低頭族)是名詞,指的是低頭滑手機的人。

二○一三年,廣告公司精心策劃了另一系列的公關活動,事後諸葛,我們才知道這是個高明的宣傳噱頭。他們加強了宣傳力度,推出一個Stop Phubbing(不當低頭族)的社會運動,還架設網站努力推廣,目的是要藉著活動夾帶phubbing這個新詞,再藉由這個顯眼的新詞帶出《麥考瑞詞典》,不知不覺中提高其知名度,間接行銷。

有經驗的詞典編輯都心知肚明,新詞不會單純地因一個人、一個單位的意志而誕生,引起語言社群的共鳴才是關鍵所在。有了語言社群的廣泛使用,新詞才能散佈流傳,綿延不絕,如此才有可能存活下來。phubbing這個新詞本是廣告公司催生強推的產物,按理講後勢並不看好,夭折的機率甚高,然而後續的發展卻跌破了專家的眼鏡。接下來幾年的證據顯示,phubbing所描述的現象適時填補了詞彙的空缺,慢慢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於是逐漸跨出那個初創的小圈圈,不再只是個被討論、被引用、需要解釋的高調字眼。社群媒體頻繁地使用,它也就靜靜地進入了尋常百姓家,成了庶民語言的一員。

我以前還曾經懷疑,會不會因為是澳洲,因為澳洲地處英語世界的邊陲,所以澳洲的詞語不怎麼受到英美主流的重視,所以英美的詞典也遲遲不願收錄澳洲發明的phubbing?非也。《牛津詞典》的部門主編為此寫了一篇專文,題為〈phub是怎麼讓我承認失言的〉(How ‘phub’ made me eat my words),細數她原先種種的好惡偏見與專業誤判,最後還是臣服於客觀的數據之下,終於決定加以收錄,與澳洲無關。

一個新詞從問世到權威詞典收錄僅花了四年,這比起平均的十年觀察期,速度算是驚人的了。二○○二年首創於澳洲的selfie(自拍),花了十年才為《牛津詞典》所收,隨後並登上了二○一三年的年度詞彙(Word of the Year)。

隨著指標性的《牛津詞典》收錄了phubbing,接下來其他詞典或許會有一波跟進潮,遍地開花計日可期。今年《牛津詞典》的年度詞彙,phubbing或許大有機會,我們不妨拭目以待。(作者為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