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新南向 政治規律 經濟規律

◎ 林尚榮

「南向」別鬧了, 先做好「內向」吧!—這是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何飛鵬日前在媒體專欄批判小英政府新南向政策的標題。

其實,從選前到選後,類似的批評就不斷上演。五二○晚上,東森財經台的談話節目就有「專家」指出南向是「捨近求遠」,近是指中國;主持人用了明確的數據和看板,指出東協的汽車、手機等,消費量不及中國的某省或某一區域。

但他們沒有看到的事實和數據是,「湯森路透」調查報告,二○一四年FDI(外人直接投資)流入星、馬、菲、泰、越及印尼等六個東協國家的投資額達一二八○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並連續第二年超越中國(一一九六億美元)。另,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統計,日本對東協十國、和對中國FDI金額更早在二○一二年年中就出現黃金交叉了。

這些到東協投資的企業和國家都是笨蛋?FDI打臉了東森和何君的第一個觀點,而論述南進「全無外溢功能」不也宣告過去的西進也是?但事實也非這樣,個人服務的公司,在中國的幹部就超過一百人,每年對母公司直接採購的原料超過十億元,西進、南進都是台灣經濟的外部支撐力量。

其次,南向辦公室的任務不是對企業喊南向。其該被檢驗的是:未來如何善用資源,將政府各相關部門、民間企業、工商團體、海外台商、教育機構、技職機構等,緊密連結起來,成為一個可長可久的運作模式;這也是政府在企業南向中,必須肩負的角色。藉由這樣的投入,讓南進的台商因此更有競爭力,並被在地認同。議論「企業已經南進了,才喊南向」,是膚淺之至。

六月三十日筆者參加工商協進會的「新政府南向政策之推動」講座,黃志芳明白回應,南向不是為了切割與中國的貿易,因為中國這麼大的市場,「該如何切割、如何取代?這是常識問題。」然而,「經濟上如果貿易依存度存在四十%,那就必須分散風險。」新政府並沒有遮遮掩掩。

最後,南向與內向並沒有衝突,筆者所屬產業,最近三年內有人選擇同時在東協、台灣加碼,有人則在中國和台灣繼續投資。這些日子以來的雜音,套用黃志芳的說法,應該是新南向違反了某些人的「政治規律」,而非「經濟規律」。

(作者為上市公司高階主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