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星期專訪》王塗發:推電業自由化 掃除核電夢魘

記者鄭琪芳/專訪

前國策顧問郝明義建議組成公民調查機制,釐清台灣是否缺電以致需要核電。郝推薦成員之一、曾任台電董事的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王塗發表示,台電為了推動核能,一直以缺電來恐嚇人民,從「備用容量率」來看,根本沒有缺電問題;最近「備轉容量率」偏低,是因機組歲修安排、故障意外等,好好經營管理就不會有這些問題。

不過,現在沒有缺電,不能保證將來不缺電,所以還是要有電源開發方案。短期可以發展再生能源,特別是太陽能,因為夏季用電尖峰正是太陽能效率最高時,且太陽能設置很快;長期則要推動電力事業自由化,打破台電獨占壟斷,否則很多結構性問題無法解決,有再好的能源政策也沒用。

記者問:對於郝明義提出的「台灣電力供需情況公民調查研究」,您有何看法?

要戳破沒核電就會缺電假象

王塗發:台電為了推動核能政策,常以缺電、限電來恐嚇大家,但一般人並不相信;郝先生提出此構想,是希望釐清台灣是不是真的缺電。郝先生在太陽花學運站出來反服貿,現在又為了電的問題站出來,我很佩服他,他邀請我加入,當然義不容辭。

郝先生的構想,是組一個工作團隊從技術面及財務面去分析相關資料。技術面比較容易釐清,我們的認知是台灣沒有缺電問題,但為什麼去年六、七月及今年五月底、六月初會有問題?這是要去了解的,重點是要戳破沒有核電就會缺電的假象。

至於財務面,要了解相當不容易,且成員裡只有一個會計師,能不能查清楚,我持比較保留態度。過去台電一直講核電成本最低,我們也提出很多資料反駁,原本規劃蓋電廠做可行性研究時,談的都是經濟成本,從規劃、建造、營運到除役的所有成本;但台電卻談會計成本,會計成本是實際營運才有,且因發電量、折舊、後端營運攤提等而有變化;比較不同發電的成本要以經濟成本,台電卻拿會計成本,永遠扯不清。

記者問:有人質疑被點名的成員多數反核,可能影響調查的客觀性?

王:擁核人士要反對當然可以這樣講,但要求台電提出資料讓大家檢驗,這不是立場客不客觀的問題,而是資料可不可信的問題,台電的資料要禁得起檢驗,資料被質疑,可以辯駁,大家來檢驗誰講的有道理。何況,難道只有懂核能的才專業?成員裡有陳謨星教授,他是國際知名電學學者,台電裡面有哪一個比他專業?

記者問:您認為台灣沒有缺電問題,可否進一步說明?

王:台電一九八○年代就規劃要蓋核四,原本預計二○○○年核四完工商轉,那時台電說,不蓋核四,二○○○年以後就會缺電,結果有嗎?二○○○年備用容量率十二.六%,以後都超過十三%,二○○八至二○一二年更在二十%以上。

備用容量率公式為「(系統規劃淨尖峰能力-系統小時尖峰負載)÷系統小時尖峰負載」,「系統規劃淨尖峰能力」指裝置容量扣除電廠用電後可送出的電力,也就是各發電機組在正常發電下可提供的最大發電,「系統小時尖峰負載」指每年的最高小時用電量。二○一一年備用容量率二十.六%,這是以全年最高小時用電量算出的,平均用電量更低,所以當年容量因素(產能利用率)僅五十九.一%,等於四成以上的電廠在養蚊子。

所以台灣其實不缺電,台電說會缺電,就是為了蓋核四。當初台電要蓋核四,以備用容量率二十五%規劃,這樣能賺錢嗎?民營公司若產能利用率不到六成,鐵定虧死了;但對台電而言,備用容量率愈高,即使管理不善也沒關係,這個廠跳機了,有別的廠補上來。

記者問:但最近確實出現供電吃緊的情況,為何如此?

王:「備用容量率」是以正常發電情況來算,還要考慮歲修、小修、故障、水力發電遇枯水期等,所以另有「備轉容量率」;備轉容量率公式為「(系統運轉淨尖峰能力-系統瞬時尖峰負載)÷系統瞬時尖峰負載」,也就是當天實際可調度電力減掉瞬間用電尖峰。

去年七月一日指考,備轉容量率掉到二.四六%,今年六月一日更掉到一.六四%。據我了解,去年七月一日有五部機組歲修,占總裝置容量九%,又碰到之前核一出問題,還有火力電廠也出問題,加上同時有六部機組(包括民營電廠)故障,加起來占二十一%,備轉容量率才會掉到二.四六%。

我們用電型態是很固定的,五至十月是高峰,剩下半年是低潮,歲修是每年排定的,怎會把大型機組歲修排在五至十月?且同一天怎會有六部機組故障?如果好好管理,一部機組出問題的機率是多少?他們以前說核四發生事故的機率只有百萬分之一,就算萬分之一好了,兩部同時發生的機率是億分之一、三部是兆分之一,統計學來講趨近於零,結果竟然六部同一天發生,這裡面沒有鬼嗎?

如果能夠有效管理調度,可以讓備轉容量率不致低於備用容量率,因為備用容量率的分母較大,以一年最高小時用電為分母,備轉容量率則以當天瞬時尖峰負載為分母。至於合理備用容量率要多少?台電過去說要二十%、二十五%,後來降到十五%、十六%;我認為八%到十%就夠了,因為如果最大三部發電機組同時出狀況,大概占八%,所以八%至十%綽綽有餘。

要穩定供電 從經營管理著手

記者問:您認為短期應如何穩定供電?中、長期如何規劃?

王:應該先從經營管理面著手,機組歲修應安排在用電低潮的半年,特別是大型機組。還有長途輸送的問題,一九九九年七二九大斷電,因為兩條南北輸電幹線架在同一座鐵塔,結果鐵塔倒了;且南電北送導致電力耗損不少,這些都是管理問題。

雖然現在沒有缺電,不能保證將來不會缺電,所以要有長期電源開發方案。若擔心短期缺電,可以發展再生能源,特別是太陽能發電,因為通常會有缺電問題都是在夏季,這段期間太陽能效率最高,且太陽能的設置很快。

有人說太陽能平均成本高,但以邊際成本來看,不會比核能高,太陽能又是自產能源,現在九十八%以上能源靠進口,每年進口能源占GDP約十三%, 等於上兆元,若可降一%,就少支出一、二千億元,可降低對進口能源的依賴、提高能源安全性,還可增加就業機會,也較無污染問題。

需求面則可從節能著手,很多設施可以節電,例如用LED燈全面取代傳統燈泡,可以省掉一座核四廠。整個電網跟電表也要全面智慧化,落實時間電價,才是真正以價制量;馬政府原本計畫今年智慧電表建置一百萬戶,結果才一萬戶,這又是結構性問題,因為做這些省電裝置,台電收入減、支出增,就會消極抵制。

長期的話,只要電力事業自由化,很多問題可以解決。首先,把輸配系統及發電系統切開,輸配系統當基礎設施,維持國營,但有監督管理機構;至於發電系統,核能有核廢料問題、水力發電是國家資源,可維持國營,其他火力、再生能源等則開放自由競爭,自己發電、自己賣電,公營電廠若無競爭力,就會被淘汰或民營化。

通通聽台電 就被牽著鼻子走

現行體制下,所有的電都要賣給台電,IPP(民營電廠)已讓台電受不了,叫台電來買再生能源,負擔加重,私底下一定消極抵制。因此,若不能電業自由化,很多問題無法解決,再好的能源政策也沒用,關鍵是政府有沒有決心、魄力,如果通通聽台電的,就被牽著鼻子走。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