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德瑞克說碳金融》第二十講:石化產業的困境 ─ 從儲產比數據看產業

這一講,讓我們用簡單的圖表來概述石化產業,然後用一個關鍵數據來看石化產業的困境。

大家好, 我是德瑞克,我對氣候變遷議題下的碳金融有高度興趣,同時也抱著高度質疑。

(片來源: https://pixabay.com/)

(斑駁結滿蜘蛛網的老車,似乎像是石油產業的現在,蹣跚前行……)

上一講我們談到了Engine No.1奪下埃克森美孚三席董座的精采故事,除了看到小蝦米戰勝大鯨魚的驚奇之外,我們必須了解時空背景因素:要不是巨人時運不濟而且顧人怨,基本小蝦米是一點機會都沒有的。

而這個時運不濟與顧人怨,還不只是埃克森美孚一家而已,是整個石化產業都如此。這一講,讓我們用簡單的圖表來概述石化產業,然後用一個關鍵數據來看石化產業的困境。

首先,我們先說明一下石油產業鏈,可以分為上游(Up-Stream),中游(Mid-Stream)跟下游(Down-Stream)。

(圖片來源 : www.dialogasia.com)

上游(Up-Stream)主要跟石油/天然氣的探勘與生產有關。

要從茫茫大地裡面去找到石油,需要很多專業的地質學家,會燒很多錢,還需要很多的運氣。當然找到石油之後,鑽探油井與開採石油/天然氣,也屬於產業的上游。

中游(Mid-Stream)是原油與天然氣開採之後到煉製之前的部分,包括運輸(管道運輸或是油罐車運輸),還有建油槽來儲存原油。

下游(Down-Stream)則是把原油精煉成各種形式的產品,這裡面包括開車加的汽油與柴油,燃燒用的煤油等等。以及還有各種加油站與販賣部把產品銷售給消費者。

簡單來說,上游主要是勘探與生產,下游主要是煉油和營銷。

市場上的石油巨頭們,包括埃克森美孚,雪弗龍,殼牌等等,都走垂直整合的方式,從上游到下游都包辦了,還利用原油做了化學工廠,生產包裝材料、塑料瓶、汽車保險槓、合成橡膠、溶劑等等。

下表是使用埃克森美孚的財務數據構建的,而這個財務結構具有石油行業的代表性。

(圖片來源 :作者整理,根據埃克森美孚2021年財報)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來產業鏈的特性。雖然下游營收很大,但是創造的利潤很小。相反地,上游營收雖然不大,但是囊括了大部分的利潤。這是高風險帶來的高報酬。也因此上游是石化產業中最精華也最關鍵的一部分,牽動著產業的走向。

地球裡的石油是有限的,而且藏在深深的地底或海底,要找到它們真的非常不容易。上游負責石油勘探需要非常複雜的技術,需要各種地質專家與工程人員,進行多項物理與化學分析,才有機會找到新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
而這些被專家找到而且還沒開採出來的石油與天然氣,我們稱之為「儲量」,也就是還儲藏在地球裡的資源量。

(圖片來源: https://pixabay.com/)

這也帶出我們的第一個關鍵字:「探明儲量」(proven reserves)。

根據維基百科,探明儲量被定義為「根據現有地質和工程數據的分析,利用現有設備和現有操作條件。以合理的確定性估計,從已知的油藏中開採的儲量。如果有至少 90% 的儲量可以通過有經濟效益方式進行開採,則該儲量被定爲探明儲量」。

白話來說,這就是指石油公司(或石油國家)已經找到的地底下的石油儲存量。但是這裡面又包含了兩個層面,一個是技術上的(地底下確定有石油),另一個是經濟效益上的(值得把它開採出來)。

要是技術上找到了地底下有石油,但是地層條件很難開採,或者是開採所需要的資本支出太大,又或者資源國家有很嚴格的監管行為,那麼石油開採商就會對這些石油儲藏量興趣變低,就不一定會列入到「探明儲量」之中。


了解了「探明儲量」之後,我們要進到今天的重點關鍵字:「儲產比」(Reserves-to-Production Ratio,簡稱為RPR或是R/P)。

這是儲量對生產量的比率,分子是石油與天然氣的「探明儲量」,而分母是每年的「平均生產數量」。因此「儲產比」可以視為,依照現在的生產速度,已經被發現的石油天然氣還能用幾年。

要是探勘出來新的油田儲量比生產用掉得多,那「儲產比」就會增加。

反之,若是探勘出來新油田比生產用掉得少,那「儲產比」就會減少。就像車子一直開,卻沒有適時去加油,那油就會逐漸耗盡,油箱要亮起警示燈了!

「儲產比」下降就像是車子快要沒有油了! (圖片來源: https://pixabay.com/)

石油本身是一種有限的地球資源,而石油公司本質上是靠這樣有限的資源在營運的。在過去百年來,找到新油田是石油公司的首要任務,維持穩定甚至增加的「儲產比」,在過往是這些石油公司競爭力的表現。

但是,讓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張圖。這是四大巨頭(埃克森美孚,殼牌,達道爾,雪佛龍)分別在2000年與2020年的「儲產比」數據。

(資料來源: https://blog.gorozen.com/blog/the-incredible-shrinking-oil-majors)

可以看出,石油巨頭很一致的縮小了「儲產比」。

主要受到兩個因素影響:

第一,全球的石油資源是有限的,人類已經大量的開採石油超過一百年。當容易開採的油田已經都被發現了,要找到經濟效益上值得開採的油田將會越來越困難。

套一句殼牌(Shell)前董事長Ron Oxburgh的話:「很明顯,找到大量新的廉價石油的機會不大。任何新的或非常規的石油都會很昂貴。」因為開採成本變高,將會導致開採的意願降低,除非石油價格再次拉高提供了誘因。

第二,減碳的風潮已經吹向全球,使得石油的未來需求看跌,從政策到資金到民意,都指向可再生能源。

再加上ESG的意識抬頭,企業也不容許再投入這麼大量的資金在新油田開發項目上。這都會使得儲量的下滑。

最後,我們用這一張表來做為此講的總結。

(作者整理,資料來源: https://blog.gorozen.com/blog/the-incredible-shrinking-oil-majors)

從十年對十年的變化來看,可以看出石油產業的困境是一重接一重:

第一,以十年總產出數據(A)來看,石油天然氣的需求沒有增加,而且因為減碳風潮估計往後需求會下降;

第二,以替代率(B/A)來看,替代率在這20年間都小於100%,表示新發現油田的速度跟不上生產消耗掉的速度,寅吃卯糧的結果只會讓儲量持續下降;

第三,更不利的是成本還越來越高,從一桶$14.96美金上升到$26.56美金,成本增加了七成多。

我們換個情境設身處地想想,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老闆,面對營收沒辦法增加,庫存還一天天減少,然後開發成本還越來越高,你緊不緊張?

股東們還會對你有多少信心與耐心?

(圖片來源: https://pixabay.com/)

作為以石油資源吃飯的公司,這是普遍的困境與危機,也是我們前一講中,小蝦米能戰勝大鯨魚的時代背景。

這一講,我們藉由石油產業的分析與關鍵數據「儲產比」的掌握,來真切理解產業遇到的困境。下一講,我們來看看困境下的三個抉擇難題。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