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原住民身分的從姓理性及傳統名字認同強化

陳瑋‧悠蘭 (泰雅族)

學校內有位同學是排灣父、阿美母,他跟排灣父姓,做排灣族人;他妹妹跟阿美母姓,做阿美族人。問他可不可能從排灣父姓,做阿美族人;從阿美母姓,做排灣族人?他反過頭來問我是不是在開他玩笑,他怎麼可能從阿美母姓做排灣族人?

這就是從姓理性。現有《原住民身分法》中有從姓門檻,也就是從原父或原母姓,做原住民;從漢父或漢母姓,做非原住民。這個道理再簡單不過,不懂為何還要麻煩大法官。今日有3.4%的原父漢母子女為非原住民,約3千多人。為何有原父子女,是非原住民?因為他們自由選擇從漢母姓,不做原住民。他們若想當原住民,可以自由選擇從原父姓。所以,做不做原住民,絕對可以自由選擇。

《原住民身分法》施行至今已超過20年,父母不應該再有兒女出生時不能決定做不做原住民的藉口。即使父母不能決定,兒女成年後也能決定,從漢父或漢母姓就做非原住民,從原父或原母姓就做原住民。從誰的姓,做哪族人。

當然,做原住民,最好還是從傳統名字。上週我投書〈高中生談原住民身分的權利義務〉一文,用的是我的真名,陳瑋‧悠蘭。刊出後有些人問我為何名字裡還有陳。為此我來談一談傳統名字的認同強化。

《原住民身分法》施行至今已超過20年,父母不應該再有兒女出生時不能決定做不做原住民的藉口。(本報資料照)

不同於許多漢父子女要等到換原母姓的前一刻、才意會到自己是原住民,我從小就知道我是原住民。即使父親是漢人,但他工作內容都是原住民族事務,所以從我出生他就跟我說,我是原住民。母親原本是漢姓漢名,姊姊跟我出生時都先選了父親的漢姓取名。之後母親拋棄了漢姓、換成傳統名字,姊姊跟我申請原住民身分就沒有漢姓可用,只能用傳統名字。因此,一旦父母拋棄了漢姓換成傳統名字,之後世世代代子孫都不能再使用漢姓。

升小五那年暑假,我換了傳統名字,將原來的陳瑋當作自己的名、後面連上母親悠蘭的名。陳不再是姓,是我名的一部分。就像高金素梅姓高,金是名的一部分,金不是姓,高金也不是複姓。傳統名字果然讓同學立刻知道,我是原住民。認同放在心裡,與外界注目下做原住民,差異極大。使用傳統名字讓我必須更直接面對原住民認同,也讓我體會到,原住民身分有權利義務。從原父或原母姓,是原住民身分的基本義務。從傳統名字,是原住民身分的最高美德。在外界注目下做原住民,讓自己必須更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配得上原住民身分。因此用傳統名字,原住民認同會強化、強化、再強化。即使最初留用漢名,之後必然換掉。因此傳統名字暫時留用漢名不算投機,從原父或原母姓取得身分後再換回漢父或漢母姓、拋棄原住民身分,才是投機。

yaya有一位好友瓦歷斯‧拉拜,父親是江蘇人,原本名吳鼎武,《原住民身分法》施行前他只能當非原住民。《原住民身分法》施行時他已經是教授,決定從傳統名字成為原住民。但吳鼎武這個漢姓漢名他已經使用30年,也留有許多名聲,決定保留,傳統名字取吳鼎武‧瓦歷斯。但吳鼎武終究留不住,再改成瓦歷斯‧拉拜。

我姊姊的傳統名字原本是陳琦‧悠蘭,在他升上大一的那年暑假,他改為拉娃‧悠蘭Lawa Yulan。即使我們從小就叫她吉娃斯,但她在大學科系確定後,親自做田野問了家族中許多yaki,自己決定取名拉娃Lawa。我早在國小上泰雅族語課時,就決定聽族語老師的,叫巴杜Batu。但為了避免大學考試認證發生誤差,我原本就決定,一旦大學科系確定,我就會再改一次傳統名字,改成巴杜‧悠蘭Batu Yulan. 期待今年暑假過後,能以巴杜‧悠蘭這個名字,跟各位見面。

這次憲法法庭將宣判從姓/傳統名字門檻是否違憲。若判決為違憲,則從姓理性、與傳統名字認同強化,都將不復存在。會有多少已從原父或原母姓及傳統名字的原漢通婚子女,不顧義務改回漢父或漢母姓?有多少原本以原父或原母姓繼承的土地、會因此立即變成以漢父或漢母姓繼承?這將會是原住民族社會的另一場浩劫。

(作者為臺中一中學生)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