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德瑞克說碳金融》第八講:碳金融的最早型態 ─ 談世界銀行的原型碳基金與清潔發展機制(CDM)

德瑞克

大家好,我是德瑞克,我對氣候變遷議題下的碳金融有高度興趣,同時也抱著高度質疑。

在前七講裡,我們介紹了碳市場,碳交易規則與對社會的影響。

不管你相不相信二氧化碳排放與氣候變遷的直接相關性,碳排放將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關鍵字之一。

它會帶來巨大的產業轉型,會有很多人失業,也會產生很多新的機會。若是處理不當,它將使社會上貧富差距更加拉大。

它同時也會大幅的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從是否選擇買電動車,減少遠途出差,學會聰明用電,甚至因為東西變貴而讓我們選擇更節約的生活方式。(有一個新名詞叫做Greenflation,意指綠色Green造成的通貨膨脹Inflation)

要造成巨大的改變,讓全世界都願意減排二氧化碳,很重要的是背後大量資金的流動來驅使。這就是廣義的「碳金融」,是因為需要減少碳排放而產生的金錢流動。它可能用多種形式出現,包括碳排放權的現貨交易,期貨交易,債券,股票,或是基金。

除了第二講已經說過的碳交易之外,我們先來說說世界上第一支碳基金的故事,從這兒進入碳金融的世界。

故事的開頭在京都議定書。它規定發達國家在2008年至2012年之間,溫室氣體排放量與1990年相比至少削減5%,像德國,法國,加拿大要減少8%,美國要減少7%但是它耍賴,中國當時被列為發展中國家所以不受限制。

京都議定書。(法新社)

就像前面寫過的,這個碳減排條件設得太嚴苛了啊,怎麼能做到?別忘了,前幾講提過的方法可以拿來用,自己的額度不夠可以跟別人買啊!

只是這個買的方式比較繁複,它用了一個名稱叫做「清潔發展機制」(英文簡稱CDM)。也就是不直接買碳減排量,而是由發達國家出錢投資,讓開發中國家來實現一些減排的專案。然後減排專案被審核通過之後,減排量就歸屬這些出資的投資者。

世界上第一支碳基金就是為了上述目的而來的。它叫做原型碳基金(Prototype Carbon Fund),從名字就能看出它的骨灰級身分。

這是世界銀行在1990成立的基金,在2000年開始運作,投資者主要是幾個發達國家,大銀行與能源/電力公司,如加拿大,挪威,芬蘭,瑞士,荷蘭,英國石油公司,德意志銀行,日本的電力公司等等。

簡單講就是拿錢投資,然後回收碳減排額度。因為碳減排額度可以用來抵銷碳排放,能拿來達成政府規定的排放目標,甚至多餘的部分還能交易賺錢。

這個CDM模式,讓發達國家在賺得好名聲的同時,也不會空手而歸。因此後續世界銀行又成立了好幾個基金在做類似的事情,包括社區發展碳基金,生態碳基金,義大利碳基金,丹麥碳基金,西班牙碳基金,荷蘭歐洲碳基金等等。

據2010年的報告,當時世界銀行手握25億美元的資本(來自16個政府和66家公司),投資組合跨越57個發展中國家和23種不同的技術。項目五花八門,從塞內加爾的節能照明,到孟加拉的廢物管理,再到中國的風力發電以及尼羅河流域的森林再造,真是目不暇給。

這些事情,沒有碳金融,很難有效率的達成。碳金融確實有很大的優點,因為它帶來了提供了減少排放的動力,投資方能得到減排量,被投資者也能得到資金來實現減排。不過,有利就有弊。既然講到金融,那就不是做慈善的。
金融講求投資報酬率,基金經理人是要講績效考核的。

因此,減排專案(CDM)的實際執行上,金錢會往實現成本最低的地方去,因為那是最容易快速變現(減排量)的方法,投資績效更容易快速產生。

CDM較容易傾向只需要簡單更新設備就能送審的項目,那些真的需要經年累月的研發投入的項目反而不討喜。另外,因為中國的特殊背景(大量火力發電以及工業發展),也為它帶來了不成比例高的CDM獲利狀況,遠高於其他更落後而且更需要金錢援助的國家,這也導致了不公平,加劇了窮國的劣勢。

隨著京都議定書的第一跟第二承諾期分別到期,接下來的CDM所帶來的減排量影響力將越來越小。

面對「碳排放」這個世紀議題,甚至很多人認為是財富重新分配的關鍵,那麼對於個人而言,有甚麼投資機會湧現?下一講,我們來談談碳的ETF。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