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從夜市看「台北市攤販長期精進計畫」

吳仁德

夜市是台灣獨有的文化,然如何有效的管理攤販,一直都是各縣市府首長的課題。以師大夜市為例,原本的住宅區,漸漸變成商業行為的聚集地,攤販與商家帶動了社區的經濟發展,卻也帶進了油煙、垃圾、噪音與擁擠人潮,在在都不是在地居民所樂見的。從選票的觀點來看,民選的首長往往會趨向攤販與商家的角度去著手相關政策,甚少依法取締非法的攤販與商家。

臺北市政府於109年4月10日,頒布了《臺北市攤販長期精進計畫》,「第一條、臺北市(以下簡稱本市)為處理本市既有且長期占用道路阻礙交通營業之未領有攤販營業許可證之攤販(以下簡稱無證攤販),透過管地、管人、管秩序之規範加強攤販管理,冀藉由有效的管理及規範,以確保該場域內攤販營業秩序,並提升鄰近社區整體生活品質。」

在第一條中,就強調了無證攤販所帶來的種種問題,也代表了市府明知這些問題,卻未依法執行與管理,反將管理的權責交與無證攤販們,成立自治會去自行管理。從執行《臺北市攤販長期精進計畫》的士林夜市來看,由劍潭捷運站通往士林夜市的基河路上,原本屬於行人行走的人行道,聚集了各式攤販,佔用了行人空間。市府單位卻在頒布計畫後,直接在原本屬於行人步行的磚道上,拉繪了一條條給無證攤販使用的藍線區域,無證攤販就地合法,然攤販的水電從何而來,油煙與污水如何排放,市府單位似乎視而不見。行人行走的空間呢?

白天的士林基河路。 (圖:作者拍攝)

將原本三線的車道,撥出一線給行人,此新設的行人道卻不時也站滿排隊的人潮;僅存的兩線車道,到了周末夜晚,行經的汽車與機車,為了購買攤販物品,將車輛直接臨停在車道上,基河路上原有的三線車道,變成狹小的一線車道。行人沒有了行走的空間,更不用說顧及身障人士的輪椅空間。而無證攤販所成立的自治會,反而與既存的有證攤販自治會造成糾爭。《臺北市攤販長期精進計畫》,遂成為無證攤販的保護計畫。

即將來臨的二級解封,盼能對經濟帶來助益,也將帶回夜市的人潮與既有的問題。在基河路的另一側,為預定於明年試營運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將預見於道路兩側不同氛圍的衝突景象,市府在重視攤販與商家的同時,不要忽略了與犧牲了大多行人與在地居民的基本權益。

(退休人士)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