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國軍政戰體制沿革對今日的啟示

面對共軍近期不斷的文攻武嚇、滲透吸收、認知作戰,國軍應更加重視政戰制度的功用與價值,以強化官兵心防、鞏固精神國防。(資料照)

哲偉

談起政治作戰,國人的第一印象通常是國軍內部的政戰制度,而此制度的由來實際上跟共軍的政工制度同根同源:陳炯明叛變後,孫中山有感「只有革命黨的奮鬥,而無革命軍的奮鬥」決心建立自己的革命武力,因此在聯俄容共的政策指導下,透過蘇聯援助開始了黃埔建軍,其中蘇聯軍隊的特色之一「政委制與雙首長制」亦被引入:主官負責軍事訓練跟指揮,政委負責在軍隊內部發展黨組織、教育思想、監督主官;是蘇共為了控制軍隊所創造出來的軍事制度

回顧國軍政戰體制沿革

政委制引進後,當時稱之為「黨代表制」採「黨代表直屬領導」:連級、營級、團級以上都有黨代表,黨代表只聽從上一級黨代表的指揮跟領導,各級主官沒有軍隊內部最高級黨代表或法院的許可,不得剝奪黨代表的自由跟權力。

剛開始此制度運作大致流暢,但到了北伐後問題開始浮現;北伐後中共開始在各地方煽動反地主或是發動罷工等暴動,共產黨籍的黨代表也開始利用此制度在軍中發展組織;北伐軍進入上海後,蔣介石決心清黨,許多共產黨籍的黨代表遭到肅清,也因為黨代表制度被共產黨滲透的太嚴重,使很多其實並非共產黨員的黨代表也被懷疑;到了寧漢分裂結束後,蔣介石決心完全清除共黨對軍隊的影響,於是在民國17年2月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上徹底廢除黨代表制度

之後黨代表制度一直到抗戰勝利後都沒有恢復,甚至因為強調「軍隊國家化」,使得黨組織完全退出軍隊。一直到國軍撤退來台後,檢討了內戰失敗的原因,才重新完全恢復了軍隊內部的政工制度,後續為避免與中共產生混淆,更名為「政戰制度」。

對今日中共對臺政治作戰的啟示

政戰制度其初衷或許最主要是幫助政黨控制軍隊的工具,但在民主化後的臺灣長期實踐的結果,實際已轉型為教育並鞏固官兵國家忠誠、民主信念與認清敵情威脅的存在,並肩負維護部隊純淨、防範滲透洩密與心理輔導、確保部隊正常運作的責任。

過去我們曾因過度恐慌中共滲透與威脅,主動放棄政戰體制能發揮的功用,致使思想層面完全潰敗,投共者不斷,政戰體制重建後,雖偶有投共與共諜案發生,然而對比內戰時期,實際上已大幅減少;而分析共諜案破獲的關鍵,經常是因為被接觸者透過長期教育,知悉中共的吸收手段、並主動舉報而破獲,顯見政戰制度在防堵滲透上仍能發揮功用

面對共軍近期不斷的文攻武嚇、滲透吸收、認知作戰,國軍應更加重視政戰制度的功用與價值,以強化官兵心防、鞏固精神國防。

(軍事研究人員)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