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伊朗—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問題與俄國

近日亞塞拜然與納戈爾諾—卡拉巴賀的衝突,其實一點都不令人意外。百年前的邊界劃分只是表面上談妥事情,但百年來檯面下卻是暗潮洶湧,衝突爆發也只是遲早。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亞塞拜然共和國(Republic of Azerbaijan)與其境內的飛地(enclave)納戈爾諾—卡拉巴賀共和國(Republic of Nakargo-Khragagh)於近日駁火開戰,起因牽涉到百年前高加索(Caucasus)地區,包括今日的喬治亞(Georgia)、亞美尼亞(Armenia)、亞塞拜然的邊界劃分與強權競爭,這其實是一個漫長的歷史問題。以近代的情況來看,高加索地區是伊朗、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普拉斯(plus)俄國相互競爭的重點地帶。這區域的歸屬是強權之間難解的問題。

19世紀初期,伊朗的新王朝卡加王朝(Qajar Dynasty)甫建立,其首要任務是重建伊朗,其中一個方式就是對外宣示自己的勢力範圍。對卡加王朝而言,高加索是前朝薩法維王朝(Safavid Dynasty)滅亡後,被鄂圖曼與俄國瓜分的「故土」,因此必須要「收復失土」。不過,1812年卡加對俄國交戰失利,簽署了《1813年古利斯坦條約》(Treaty of Golestan of 1813),伊俄大致以阿拉斯河(Aras River)為邊界。但卡加並未因此就停下「收復失土」的行動,數年之後再度與俄國交戰,卻仍是吞下敗仗,隨後簽署《1828年土庫曼查宜條約》(Treaty of Torkmanchay of 1828),俄國據此取得更多的土地,例如靠近鄂圖曼東側的納希齊凡(Nakhchivan)與靠近裏海(Caspian Sea)西岸的塔雷什山脈(Talysh Mountains)。

亞塞拜然共和國與其境內的飛地納戈爾諾—卡拉巴賀共和國於近日駁火開戰。(AP)

伊朗上述兩次軍事行動都難以達成目的,且同一時期卡加與西側的鄂圖曼也有邊界糾紛,同樣也都遭遇挫折。但這不代表卡加王朝自此不再關注這區域的情勢,例如從王位繼承的方式就可看到卡加對這區域認真看待的程度。伊朗的王儲在登基之前,都有擔任伊朗西北方亞塞拜然省(Province of Azerbaijan)省長的經驗。王儲若能瞭解亞塞拜然這區域的局勢,往後擔任國王便可以省去摸索國事的時間,執政將更加得心應手,如同擔任國王的「職前訓練」。只是高加索的情況確實難以掌握,畢竟這個區域的大國競爭已有一段時間,地方上也有大大小小自主的勢力存在。即使是伊朗的亞塞拜然省,也有不少人對於伊朗與俄國的認同相當模糊。到了20世紀初期,俄國早在亞塞拜然省內收稅,但伊朗政府卻也無力反擊。伊朗北方固然反俄的情緒濃厚,卻不代表所有人都反俄,親俄的族群也不少。

到了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法俄三國與德義奧三國對戰。鄂圖曼於11月加入德國陣營,戰場延伸至鄂圖曼境內。伊朗雖然宣布中立,但其西側與鄂圖曼共享的邊界,即亞塞拜然省的周邊,卻仍受到戰火波及,亞塞拜然儼然是戰場之外的戰場。不過,1917年11月俄國爆發蘇維埃(Soviet)革命,社會主義者列寧(Vladimir Lenin)宣布俄國退出戰場。英法及同盟國家因此排擠蘇維埃政府,但這不代表往後蘇俄在高加索就不具影響力。列寧政府仍試圖藉由當地的社會主義勢力來主導這區域的發展,在1918年4月建立了外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Democratic Federative Republic of Transcaucasia),卻也僅有一個月時間,這是因為其中的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等勢力向來不合,且鄂圖曼仍對這區域施予壓力,聯邦共和國分裂後,各區紛紛建立獨立國家。

1918年5月28日,亞塞拜然建立了民主共和國,準備邁向獨立,國內將不分族群、宗教、階級、職業、性別,人民都擁有完整的權利。又為了結合在伊朗境內與鄰近地區的亞塞拜然人,隨後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更名為亞塞拜然的高加索共和國(Caucasian Republic of Azerbaijan)。此外,亞塞拜然選擇與鄂圖曼結盟,重點放在商品交易與石油油管鋪設。前文提到亞塞拜然、喬治亞、亞美尼亞之間關係不佳,而以往亞美尼亞、喬治亞都有脫離鄂圖曼管轄的行動,也造成了此刻鄂圖曼與亞塞拜然的合作,加劇了對亞美尼亞、喬治亞的衝突。其實高加索三勢力持續有邊界難以界定的問題,例如亞塞拜然認為它們應擁有納希賀凡一地,但亞美尼亞不同意。當鄂圖曼於該年10月戰敗後,亞塞拜然便少了支援的後盾。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際,高加索出現權力真空的狀態,反而讓先前決定退出戰場的蘇俄趁機而入,再次進入高加索。1920年4月,蘇俄軍隊占領亞塞拜然。

1920年4月,蘇俄軍隊占領亞塞拜然。(維基共享)

此時期高加索的動盪,也讓伊朗的亞塞拜然省受到影響,左派勢力趁勢崛起,當時伊朗軍官禮薩汗(Reza Khan),即後來的巴勒維國王(Pahlavi Shah),致力於處理這個問題。儘管蘇俄勢力之下的亞塞拜然與伊朗的亞塞拜然局勢還未穩定,蘇維埃政府與伊朗卻在1921年2月簽訂了友好條約,這個條約的簽定也具有蘇俄找尋盟友的意涵。不過,兩方並沒有討論高加索的邊界劃分,兩國邊界維持《1828年土庫曼查宜條約》以來的安排。由此看來蘇俄並沒有讓步多少,只是沒有多要求土地、表示友好罷了,而且這條以阿拉斯河所劃的邊界,在亞塞拜然之外,還多了亞美尼亞,變數增多。

1922年,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喬治亞都成了蘇俄的一分子,即外高加索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Transcaucasian Soviet Federated Socialist Republic, TSFSR)。然而,1921年,以亞塞拜然人居多的納希齊凡舉辦公投,結果是與選擇與亞塞拜然合併。1924年,蘇俄宣布納希齊凡為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同時,蘇俄也將亞塞拜然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賀(Nagorno-Karabakh)畫成一塊以亞美尼亞人口居多的飛地(enclave),並設立為自治州。

儘管此舉讓高加索地區的勢力競爭大致告一段落,卻形成了相當複雜的情勢。也因此,近日亞塞拜然與納戈爾諾—卡拉巴賀的衝突,其實一點都不令人意外。百年前的邊界劃分只是表面上談妥事情,但百年來檯面下卻是暗潮洶湧,衝突爆發也只是遲早。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